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的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有意识(自觉)的生活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活活动直接分别开来。”这就是说,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本性,乃是人类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亦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人们为理解人的本质的真实思想,就对“自由自觉”的涵义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理论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只有实现爱欲的彻底解放,才能建设非压抑性文明;马尔库塞提出了“爱欲解放论”,标志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构建的完成;马尔库塞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以谋求人的解放,对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幸福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在求学和革命活动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不断得到升华,特别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务实精神和人精神作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这是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一个重要精神来源。  相似文献   

4.
绪论篇1、在活动论上把信仰提到“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高度来研究。人是对象化的存在物。正得于此,人才和动物分道扬镳。人的对象化在其现实形态上表现为人的各种活动。人的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但是基本原则是按照“主体性原则”去研究。按照主体性原则,人的全部活动都体现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掌握”一词标示着人的全部活动的主体性特质。所谓掌握世界,就是人类以观念和实践的方式去反映、理解、选择、体验、改造和占有外部世界,以把它们最终变成人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内在生活。  相似文献   

5.
早在孔夫子时就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他是从政治的、统治的角度来说的,他懂得治国兴邦要以民为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都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就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限于经济生活、生产活动,也包括政治的、社会的、人文的、精神文化的活动,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刘济良  杜静 《天中学刊》2000,15(4):81-82
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 ,在各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前苏联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他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方面的思想作以介绍。“精神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给‘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赋予以下的含义 :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是在人的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得以发展、形成和满足。”[1] (P4 )理解这个含义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其一 ,它是在人的积极活…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爱欲与文明》是其代表作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的本能观点,将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爱欲”学说,使它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同时他修改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无压抑文明”的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9.
人类初期的艺术十分简朴,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绘画和雕塑艺术,在排遣寂寞和释放精力的时候产生了音乐和舞蹈。弗洛伊德的艺术游戏理论认为,“幻想是人类在清醒状态下的精神游戏”,而“艺术作品的精神内容也是人类试图虚拟性地满足自身愿望的想象活动”。由此可见,音乐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幻想力。为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幻想力,用之于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对音乐演绎的水平。一、幻想力及其对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意义(一)幻想力与音乐作品的产生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没有音乐…  相似文献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品。”“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占今中外,多少有识之土阐释了阅读的重要意义。著名学者朱永新积极倡导新教育实验,他更是把对读书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他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苏轼虽为豪放词代表,但他的婉约爱情词也有明显的独到之处.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验出强烈的伉俪爱意、世间真情以及作者的身世感慨,曲尽人情之美,使爱情题材在词创作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自由意识主要受到少时的生活,现实的磨难和国家民族的现状的影响。他在自己多年的文学作品中不断的追逐自由、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由意识也有新的批判和升华。他时刻追寻,反应人性生命尊严的自由主题,表现了他内在的自由意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善于结交朋友,在交友实践中,先后经历了结交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挚友,事业上的战友三种境界。与此相适应,认识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择友理念。这些理念,客观、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择友动机、择友方法和择友态度。通过择友,青年毛泽东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择友既是他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和基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瞿秋白一生的经历及其思想变化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提出:综观瞿秋白一生,他从最初的“名士”梦被惊醒,到最后走上政治这条不归之路,虽然其终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都浸染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文人”范畴。他是与鲁迅相互补充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类典型。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小说颓废感伤风格的形成和他对唯美主义的审美选择有着内在的关系.他的小说表现了理想人生和理想人性的扭曲、失落,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隐忍抗争.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史铁生依然固守理想境地,孜孜不倦地完成着个体对于生命的思考,为全人类命运寻找着出口。他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自我的亲身体验进行着对生死两极的探险,也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终极关怀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清末社会转折时期的龚自珍,作为先进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思想实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他早年曾致力于依靠"天"的权威以实现自己改革现实的理想,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障碍,以及自己官微言轻,使他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于是,他从对"天"的迷信转向对"心"的膜拜;在经世致用思潮中,他虽崇尚"西京"今文经学,却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自我矛盾的哲学体系中,他最终走向了"心本体";晚年受菩萨戒后,龚自珍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便彻底完成了他回归"心本体"哲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哲学的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目的的终权关怀。老子着重在自然中寻找人的存在的根据,其立论的最根本动因乃是对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鸿沟所进行的广泛考察和深入思考,并以自然之性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权依据和价值归依。通过对自然之性的异化与回归纳深刻分析,老子哲学提出圣人人格建构的人生修养旨趣,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