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据说是“到现在为止”“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潘国胜 《教学月刊》2008,(12):63-6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4.
滕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我精心准备的《背影》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课堂静极了,我被文章中的父爱深深感动着,学生们也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我的分析……于是我又情不自禁地朗读起课文:“……我的眼泪又来了……”突然,在一个角落出现了声音:“又是哭!真没出息,还像个爷儿们吗?”“真是的,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在一次送别中偶然捕捉到“背影”这一素材,两年后以此创作了《背影》。通过父亲的特殊“面貌”——背影,真切地写出了旧式中国的父爱,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写父爱的作品很多,但要写出特色却并非易事。朱自清先生用自己饱含感激的笔触写下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爱的博大,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远去的风景。而当代作家武俊瑶记叙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些家庭生活的琐事,抒发了他积蓄内心已久的父子深情;鲁田则用木屐的回响,同样为我们送来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金子的呼唤》《木屐》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点表现出色:  相似文献   

7.
父爱如山是我们在谈论有关父爱话题时常用的词,用来形容父爱的深沉,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的父爱是中国式父爱的缩影。范老师由《背影》中的父亲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又由父亲想到了如今的人情淡薄。从文学作品中,他读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通过回忆父亲的背影,他觉得,如今的教育,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离别时最后的留念。它总是渐渐远去,渐渐朦胧,让人想把它留下却又无法挽留。这离别的惆怅“常使英雄泪满襟”。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分别,要目睹多少个背影远去。可是,一个身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却是朱自清心中挥之不去的感动。这《背影》也感动了我,让我想到另一个穿着黑色夹克在雨中奔跑的背影。  相似文献   

11.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3.
李会晓 《教学随笔》2014,(10):20210+210
父爱无需直接告白;困境中的父爱感人;父爱就在于做自己不会做、不能做的事,毫无保留,直至竭尽全力。优点缺点并存、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父亲是天下广大父亲典型形象,读《背影》就如同读自己的父亲,有谁能不感动吗?  相似文献   

14.
“父爱”一直是《背影》一文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背影》的父爱,可从审美距离和作者的情感历程两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用意。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要义表现得更加明显。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朱自清的《背影》是两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深深的父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杜明辉 《现代语文》2010,(11):114-114
当我们准备教授一篇文章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解读的到位,我们的讲授才可能剑位。关于对《背影》解读的文章,数量非常的多,大部分的文章都指向了“父爱”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那双手     
难得我会在父亲节这天有感而发,一直认为自已没有情感——哦,那叫“冷血”,可对于父亲,不同。我承认,要我用一支笔把“父爱”写在纸上,那是多么不可能。占来有几人把“父爱”的定义下清楚了?朱自清的《背影》确实写得很好,可我只能浅浅地体会大意,因为我没经历过,没感觉。若是让我把父爱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更不可能。对  相似文献   

18.
《背影》,文坛奇葩。关于其主题,或曰:“追念慈父的拳拳挚情。”理由是它以表现父爱为主要内容。为简言之,姑且将之称为“父爱”主题说。受这一观点的影响,进而有人介绍经验云:结合学生的读写实际,我把“放矢”之“的”定在“怎样记人”上。《背影》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重情文学”,现代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讲来讲去,它怎么成了“记人”的典范呢?追本穷源,这是把题材当作了主题。“父爱”是作品的主题吗?现试讨论如下。首先,从作品体裁来看。《背影》乃抒情  相似文献   

19.
《背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朱自清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朱自清在经历了岁月风霜之后对骨肉亲情的深刻体会.就散文凝练的语言、点滴细节的描写、精妙的构思体现的父爱真情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