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过于追求确定性、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受到限制,教师的创造性空间也被封闭,其原因是教学观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应将现成性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成性思维方式。生成性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过于追求计划性、确定性的现状,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2.
生成性思维视野中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传统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确定性、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受到限制,教师的创造性的空间也被封闭。改变课堂教学现状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方式视野中的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过于追求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问题的解决在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观照教学的必然产物是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4.
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过于追求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问题的解决在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观照教学的必然产物是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现成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确定性、预设性,教学过程变成了单一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严重限制。新课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资源的生成性以及交往的互动性.为师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受传统现成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确定性、预设性,教学过程变成了单一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严重限制。新课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资源的生成性以及交往的互动性.为师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性教学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教育即生长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预设为基本前提,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并要具有创造性和意义性。教师在生成时应注意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文本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多媒体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缺失的主要表现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过分追求预设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丧失了互动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相对于“预成性教学”的静态预设和被动接受来说,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形态。它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