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20-21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将初中生物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艺术之美。受太湖石鉴赏标准的启发,阐述了将"瘦、漏、透、皱"四字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方法,即备课之"透"、简化课堂之"瘦"、适当冗余之"皱"和一个不"漏",旨在营造使学生享受其中的生物课堂,让学生感受生物之美,体会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外显特征是“瘦、皱、漏、透”。英语教师只有内在追求和外在特征都关注到,课堂才能实现有效、高效。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有落脚点,本文主要阐述了“瘦、皱、漏、透”在定语从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其内在追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是"瘦、皱、漏、透"。只有注意到了"内外兼修",化学课堂才能做到"神形兼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才会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和意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引入这样的审美意趣,追求"瘦、皱、漏、透"的美学课堂,就会让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5.
太湖石     
太湖石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是苏州园林布景的主要观赏石种。宋代赏石大家米芾以"瘦、皱、漏、透"概言太湖石的审美特征。"瘦"即盘骨苍劲、裸露而不臃肿;"皱"是轮廓凹凸不平;"漏"是孔洞能透过光线;"透"则是溶洞密布其内能透水通气。太湖石属于被溶蚀的石灰岩。太湖地区广泛分布着2亿~3亿年前的石灰岩,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纵横交错的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韵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充分展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引入这样的审美意趣,追求“瘦、皱、漏、透”的美学课堂,就会让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和意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引入这样的审美意趣,追求“瘦、皱、漏、透”的美学课堂,就会让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8.
“瘦、皱、漏、透”四个字是宋代名贤米芾对太湖石之美的艺术性概括,诠释了太湖石瑰奇之形、纹、质的“神”与“形”的自然韵致*[1]2.在“基于高认知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的内在特征:瘦、皱、漏、透.该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有以下外显特征:(1)倡导简约(瘦).设计精巧、思路精妙、板书精美.(2)注重生动(皱).语言生动、有效互动、思维灵动.(3)鼓励留白(漏).疏密相间、动静相宜、补白相机.(4)旨在深刻(透).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1]卓越课堂的内在追求是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堂互动生成研究,概念教学、解题教学等的研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太湖石,又名窟窿石,以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闻名于世,宋代书画家米芾曾巧妙地以"瘦、皱、漏、透"四字概括太湖石的"形""神"之美。所谓"瘦",是指石体挺拔俊秀,苗条修长;所谓"皱",是指石体表面有凹凸,高低不平;所谓"漏",是指石体内部布满孔穴,孔孔相套,密密麻麻;所谓"透",是指石体纹理纵横贯通,十分剔透。笔者  相似文献   

10.
<正>"瘦、皱、漏、透"是宋代名贤米芾的四字赏石理论.笔者所在学校将此"四字诀"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从而体现了"卓越课堂"的内在追求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去括号"一节为例,通过四字特征在教学中的体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教学分析"去括号"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小学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初中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式、合并同类项等数学知  相似文献   

11.
温琴芳  张敏芳 《生活教育》2014,(15):101-102
绿色教育作为一种体现和谐与人本的现代教育观,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师陶,顾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身影,盼其"生活即教育"的愿景;追梦,循"绿色教育"足迹,思"瘦皱漏透"智慧:瘦——管理模式的精简,皱——德育过程的精细,漏——"中心"把握的精当,透——"人本"内涵的精妙。  相似文献   

12.
陆华山 《中国教师》2011,(24):38-40
<正>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充分地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去括号》为例,结合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阐述了瘦、皱、漏、透四字特征在教学中的体现,以及核心素养提升在实践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导学案普遍应用于政治教学。导学案的"导"是引导、指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而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而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科学设计导学案,用以有效引导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外复习,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与探索,笔者认为高效的导学案制定应坚持三条原则。一、教材和学生不脱离原则设计导学案必须立足学生"如何学",设计重点是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3):22-23
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主三学"式课堂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型课堂",旨在重塑"教"与"学"的概念,构建"意义与实践"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竞争而是合作性学习;不是单向传递知识,而是基于双向性和多向性对话的学习。设计合理的"自学、互学、展学"教学量表,采用科学的课堂观课、议课方式,并以此为载体,改善了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成长。  相似文献   

16.
"童心慢数学",即教师从容地面对课堂,悠闲地组织教学,优雅地见证学生进步,在"童心"课堂上进行数学"慢"教育。结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作业设计上的实践,辩证地阐述"慢"不等于拖沓无为,而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慢"不等于目标游离,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提升;"慢"不等于一味就低,而是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进一步思考如何实践"童心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抽象之美     
现在许多人的家里,都放有赏石一二。或太湖石,或灵璧石,或英石,或昆石。还有一些新的石种,并不讲究“皱漏瘦透”。虽然赏石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皱漏瘦透”是中国赏石最根本的艺术标准,是精髓。中国赏石,就像中国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中国的古人,是深谙抽象之美的。  相似文献   

18.
奇石鉴赏和收藏是当下较为热门的一种文化活动,作为评判奇石的标准,宋朝书法大家米芾提出了"瘦、皱、漏、透"四字原则,了解和认识米芾四字原则产生的基础及文化内涵,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我们通过奇石这种文化载体观照自我,加深对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引导对人生和生命本质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有氧英语"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有氧英语"课堂意在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即课堂不再是教师言说的"无限地",而是教师言说的"有限圈",学生言语的"畅说园"。"有氧英语"课堂尊重学生的言语觉醒,重视学生通过言说将内在精神、思想、情感外化,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言语的自发力和能动性,是学生生命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表现。在英语教学中加氧的视野下,全语言的视角、合文化的态度可助推学生英语言语能力的觉醒,实现英语课堂学生言语畅说的本真回归。  相似文献   

20.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能"放",又要能"收"。"放"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和作用,而是有的放矢地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样,"收"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权利,更不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真知的开放空间,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