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构建学生自己心中的文本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论语文知识“对应性迁移”的结构层次与学法指导何贤景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将获取的知识经验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确认它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原结构作补充、调整甚至改造,以建立起...  相似文献   

3.
为了“个人“意义”的产生——“体悟教学”策略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应停留在文本本身的讲解与现成结论的记诵上,而应该把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客观的、外在的文本与学生主观的、内在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和理智能力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个人意义”。“体悟教学”强调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调动主动性、鼓励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设问~理答、设境、换位、对比等),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吉利 《学周刊C版》2023,(2):118-12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中,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符合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前提下逐渐养成自主劳动的好习惯。立足小学语文课程,追问教学过程,促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生成和劳动智慧生长的双重过程。在这样的劳动润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涵化其人格素养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注重感受”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受”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色”,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特感受”不能撇开文本而言它。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其对文本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思,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在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健全的人。科学“情智课堂”“入境—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逐步形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方彬  杨红梅 《江苏教育》2022,(73):54-59
“双减”时代呼唤的高质量作业,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通过作业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融”理念下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以融通经验、融合资源、融汇学法为策略,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勾连学生的学材和生活,立足学生的当下需求和长远发展,引导学生搭建知识能力结构,有助于其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达成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6S”管理模式是企业常用的、科学成熟的劳动管理模式,其立足于岗位实际工作,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考评标准固定成熟,利于建立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现阶段的高职劳动教育存在基础薄弱、缺乏科学设计、师资力量不足、劳动安全教育较为弱化等问题。将企业“6S”管理模式有机融入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实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秋天的雨》这一课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交流展示.走近文本——读书感悟,走进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三大板块安排教学,计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读书经验入境学习.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感悟、思考.获得深层次的感悟.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邝丽华 《学周刊C版》2014,(9):180-18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劳动教育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而采用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将“劳动手账”这一载体融入到劳动项目化学习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并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劳动与学习过程。以五年级劳动项目——“垃圾桶变形记”为例,将劳动手账作为劳动项目化学习的载体开展研究,以前置型劳动手账、导学型劳动手账、评价型劳动手账为载体,引领学生各个阶段的项目化学习顺利推进,打破课时界限,模糊学科边界,让学生在劳动项目化学习中进行探索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基础教育突出“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的核心作用,在劳动教育中体现树德、增智、育美和强体的价值,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了“创新者”培养特色课程,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完成一项项挑战,在真实问题、真实情境和真实挑战中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课程融生本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财商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一体,着力培养能适应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廖洪志 《四川教育》2023,(Z1):77-78
<正>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学科为依托,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课程,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既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又是一种“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学科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以《美术教育活动与文学作品的整合》为课题,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双减”与劳动教育共同指向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育人目标。“双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外部支撑,劳动教育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内在动力。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采取一切有益于劳动素养培育的教育载体,关注学生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生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探索“劳动+学科”的融合途径,促进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多方联动,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真实情境下,基于挑战性问题驱动任务,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工具解开“问题链”,学生在师生、生生讨论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从提高“解题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深度学习中,学生的物理思维、探究能力、实践意识等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弼成 《教育研究》2005,26(5):15-20
已有的教育经济学大多从宏观研究教育与经济的交叉、边缘问题。个体教育经济学需要从个体出发研究学生发展。教与学的劳动价值是教育活动中教育价值的主体部分;个体发展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弥补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得以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和一生中不同时期全面、优化发展,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有效”和“质量”概念考察教育现象,教育的经济原理是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简约性规律。从教育投入力度看,教育质量的实质是学生投入和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采用快、中、慢班教育,即按学生的实际文化成绩的好、中、差分类编班,施行教育,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快出人才,多出人材。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按能力分班教学利于对好、中、差学生因势利导”、“分班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班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班教学利于教师的因  相似文献   

20.
周爽 《辽宁教育》2022,(17):31-34
提升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劳动素养即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课程任务群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劳动课程之“新”在于内容要求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素养表现具有有序进阶性,活动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需要协同与创新,即家庭协同与社会协同,依托任务群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