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为期一年的行动研究,发现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编制和实施"特殊教育导论"课程时,课程目标设置可以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同时兼顾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领域;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可突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角色差异;课程实施方式可以综合讲授、观摩、实践和融合教育情境实践等多种方式;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课程实施结束后,超过90%的学生对实施效果表示满意,课程目标也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建立在对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展开比较分析,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表现在:开展旨在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前沿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模块式课程的开发和教育临床研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法;注重质的评价和严格把关相结合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前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举步维艰或大都流于形式,关键在于缺乏规范有效的评价体系。档案袋评价注重过程和多元,不仅是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评价方式优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师范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牢靠航标,而且因与实践类课程拥有同根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反思功能,在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适切性。豫南X大学J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评价已在使用档案袋,为了增强其评价的有效性,有必要进一步发展为档案袋评价,并发挥其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评价主体的自主性、多元性等。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传统教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弊端,在教师就职的学校中促使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以教育实践性课程为主体课程,实施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的实践策略,既激活了校本培训,又使“课堂回归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5.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包括教师专业形象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实践转向。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设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实践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的全学程教育实践。"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支撑不足,"理""实"融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乏力,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有待持续推进,实践取向课程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UGS幼儿教师教育模式实现了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创新“三位一体”.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教师通过反思改善实践,实现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依据新“标准”改革培养方案并合理设计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在理清幼儿教师能力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践课程;以反思与行动研究帮助师范生积累与提升实践性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实践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提高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课程标准实施和课程改革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和理念境界,提高教师的实践与研究水平,经研究,本刊编辑部特组织"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征文与评选活动。一、征文内容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师工作业绩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实施、课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教师教育课程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从明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的参与、体验与反思,课程评价以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为中心,与中小学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方案是培养本国学前、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课程方案,类似于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该国职前教师教育方案有五种培养模式,单学位和双学位为两种主要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三种模式。单学位模式适用于学前和小学教师的培养,双学位模式适用于中学教师的培养。该国教师教育方案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种类多样、形式灵活、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课程标准实施和课程改革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和理念境界,提高教师的实践与研究水平,经研究,本刊编辑部特组织"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征文与评选活动。一、征文内容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师工作业绩评价;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正在由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转向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客观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发现教育实践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重构教育实践课程,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地确定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合理地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上应以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宗旨;课程结构上要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实施上要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参与;课程评价上要方式多样、项目多元、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培养对质量的要求以及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赋予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更多的责任,给予其所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以崭新的特点。处于核心位置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摒弃了割裂的、孤立的价值取向,而表现出整体的课程实施取向、发展的实施取向和实践的实施取向等态势。其课程实施取向视域的变化,需要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践课程是每一名教师教育类学生转变为具有教师教育技能的专业人才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化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课堂及说课等环节。教学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应与过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在实践课过程中的表现及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最终成绩。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日志教育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课程实施重教轻学,教学效果不佳;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促进师范生自主学习等不足之处.构建了基于网络日志的教学模式,付诸于教学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和访谈,证实了这一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师范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切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素养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应体现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自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以来,致力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改革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体验层、实验层、践行层和研究层四个层面构成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这四个层面的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融合性、多样性和全程性的特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完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在我国仍处于研究和实践的初期,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理清。实施生命教育应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认真研究生命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实习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影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如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少、实习时间过短、缺乏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技艺一流的指导教师团队、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借鉴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经验,从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高度重新构建其课程体系,建构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实施全程教育实习管理与评价,改善教育实习条件等。  相似文献   

19.
建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是:课程目标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课程内容兼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课程实施将"讲"、"评"、"练"、"议"、"思"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评价的人本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综合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教师成长初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应当积极关注教师专业化、新课程实施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文章以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的实践课程考察为基础,思考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得到以下启示:优化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以科学的知识观看待教育实践能力的建构;建立学习标准与评价反馈机制,关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