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忠公信仰源于唐代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唐将张巡、许远,唐肃宗下诏立庙祭祀。元皇庆元年(1312年),邑人刘应雄所撰的《潮阳东山张许庙记》。记述了潮州军校钟英梦神托付,妥灵东山的传说,是为潮阳灵威庙。宋末进士邑人赵嗣助于元初捐资修庙,置田供祀事,实际是寄托他对故国忠烈的怀念情怀。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为东山庙刻文天祥《沁园春》词,而《庙记》还把韩愈为张、许二公辩白的史事着重加以阐释,使得潮阳双忠公崇拜。增添了地方性内涵。明代潮阳官绅在庙中增塑雷万春、南霁云神像,大殿下增建邮亭,并陆续建起六忠庙和韩祠,形成一个地域性祭祀中心。清代,双忠公信仰的“地方性”进一步发展,潮阳城内建双忠公行祠,与本地区社会生活相关的灵验传说不断被创造出来,宗族组织对地方势力的影响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2.
一潮州笔架山濒临韩江,隔江与古城东门楼遥相对峙;史籍上又称东山、双旌山、韩山。笔架山麓的学府的发端,至少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据《潮州府志·书院》载:韩山书院原在城西南,其地前临方塘,后倚小金山,爽垲清幽;“淳熙十六年(1189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清末粤东旧式的韩山书院虽然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今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档案,得以揭示其清晰的演变脉络。惠潮嘉巡道褚成博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将道属的韩山书院改办为新式师范学堂,初名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最终官方才定名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4.
史晨碑     
<正>东汉隶书。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世称《史晨前碑》。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世称《史晨后碑》,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史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前后之差别较大,但两碑笔致皆出自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6.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鲜于璜碑》全称《东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立,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均有界格。全碑包括碑座与碑身两部分,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碑身两面刻文,碑阳16行,行35字,碑阴15行,行25字,全碑共827字。隶书。1972年天津武清县出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7.
偶读北大学报所载孟繁清同志《元代学田》一文,得益非浅。但亦有令人不敢苟同之处。孟文称:“学田之设,始于北宋”。窃以为不然。孟文宣称,学田自宋仁宗乾兴元年所赐之兖州州学田始。据考证,早于乾兴元年(公元一○二二年)之前八十二年,即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年),庐山国学已置有田亩,“以给诸生”。陈舜俞《庐山记》称:“白鹿洞……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置田,亦以给诸生,学者大集”。朱熹《申修白鹿洞书院状》称:“南唐之时因建书院,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号为国学。”  相似文献   

8.
近代潮汕教育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地方文献记载,唐代大历十四年(779)常衮贬潮州而兴学校,潮汕文化教育的历史一般说来是从此时开始的。40年后,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捐出俸禄作为举本,延引赵德充任师资,以兴恺弟之风,对潮汕古代文化教育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宋元间潮州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府县设置儒学之外,宋时建韩山、元公二书院,元代复增得全书院,应试学子,曾多至万人。文风之盛,为他郡所不及。明清两代,潮州的文化教育日臻鼎盛。府县懦学规模扩大,书院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社学、义学的兴办,使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潮州事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是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广东潮州当刺史的。此时韩愈年巳五十二岁,官至刑部侍郎,在这样的晚年,贬到当时被认为是“远恶之滨”“蛮夷之地”的潮州,对韩愈来说,当是一个不幸的遭遇。正如他在去潮州路上写给韩湘的诗中所说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饱尝了宦海浮沉的忧患。  相似文献   

10.
彭文良  木斋 《天中学刊》2013,28(1):100-101
参照《苏轼文集》中《子姑神记》《天篆记》二文,以及苏轼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同日诗作,可知《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一词,应编年于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  相似文献   

11.
正《大智禅师碑》,全称《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又称《义福禅师碑》,隶书,碑阳为严挺之所撰,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立。碑高202厘米,宽112厘米。阳32行,行61字。额3行9字。碑阴较碑阳晚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惟则书,隶书27行,行9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明弘治等  相似文献   

12.
庐山白鹿洞书院东碑廊有一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当时南康郡守董文伟所立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碑,碑文除镌刻了南宋朱熹守南康军时手订的《教规》外,还附录了《程董二先生学则》(以下简称《学则》)以及朱熹在公元1187年所书的跋文。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修撰的《德兴县志》在《卷三九·艺文志·文征·杂著》中,首篇录了朱熹的跋文,还有《学则》十二条(自“居处必恭”至“相呼必以齿”)逐条咸有说明。  相似文献   

13.
对王浮的《神异记》、郭颁的《魏晋世语》、孙盛的《杂语》这三部两晋时期的小说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 ,结论 :《神异记》至迟在西晋永兴二年 (公元 30 5年 )已成 ,《魏晋世语》成于东晋初年 (约公元 317年 ) ,《杂语》成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宁康元年间 (公元 345— 373年 )。  相似文献   

14.
本辑向广大读者奉献三篇论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王勋成《兰山书院之始末》;(二)赵统《卢文和李兆洛与江阴暨阳书院》;(三)张本义《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三文各具特色:(一)兰山书院设于甘肃的省会兰州,是一个省级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光绪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15.
《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其原址在古褒斜栈道南端(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河公社境内)的褒谷之中。1967年因国家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中凿出,于1972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保存完好。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题额二行作十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自北魏郦道元、宋欧  相似文献   

16.
全祖望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经史学家,而且是我国清代有名的书院教育家。他除了主讲甬上蕺山和肇庆端溪两书院外(有的志书记载他还主讲了安庆敬敷书院),还大力创办和恢复了一些地方书院。《鲒埼亭集》中提及与全氏教育活动有关的书院有二三十所,由他为之作记的有二十余所,其中有些是他创办和重建的(《外编·诸书院记》)。  相似文献   

17.
关于郭祥正与其所作《白鹿洞书堂记》的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白鹿洞书院志书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初(1008),临江军新淦县人,直史馆孙冕请将白鹿洞为其“归老之地”。此事得到真宗赵恒的恩准。孙冕又在外游宦多年,他尚未到达白鹿洞就死了。他的后人只得将他的遗体埋葬在白鹿洞书院附近的山坡上。从此之后,白鹿洞成为孙氏私产。皇五年(1053)孙冕之子,比部郎中孙琛又重建白鹿洞书院。他建屋十间,以便子弟居住和读书,同时还接待前来求学的各地士子,供给膳食。孙琛将这里定名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涂人郭祥正(1035-1113)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篇记文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第一篇记文…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平"汉光禄勋刘曜碑"的著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代。自欧阳修《集古录》至洪适《隶释》,此时的刘曜碑碑额、碑阴俱在,虽文字磨灭严重,但尚可识别二百余字;第二阶段是清同治九年以后。复出土的刘曜碑残缺更甚,不仅碑阴、碑额全无,对于残存碑文的辨识亦成难题,时任东平知州宋祖骏刻《记》于碑之左上角。民国十七年,此碑再度佚失。  相似文献   

19.
明代天顺、成化年间,江西提学佥事李龄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在书院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其《宫詹遗稿》有五篇关于白鹿洞书院的文稿,但其中《重修贯道桥记》和《白鹿洞新置赡学田记》并非李龄所作,属于误人。《重修贯道桥记》的作者应为天顺年间南康知府钱塘人陈敏政,《白鹿洞新置赡学田记》似为《宫詹遗稿》的编者自撰。  相似文献   

20.
高高屹立于弋阳城东信江之滨的弋阳二中,它的前身是古老的《叠山书院》和辛亥革命后的弋阳高等小学校。 《叠山书院》始建于公元1318年,是信江流域人民为纪念南宋不屈的抗元战士和著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而创办的。谢叠山,名枋得,字君直,公元1226年(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出生于弋阳横港谢家。1257年(南宋宝祜四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后在京任考官,宋恭宗时任江东提刑、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