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转变,乡村群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和获取逐渐多元化,但是当下乡村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一定的滞留期.根据这一现象,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村落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考察,深度调查新媒体在X村的传播状况,探究全媒体的时代下乡村群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适应性情况,思考如何在数字信息时代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乡村中的弱势群体赋能.通过调查,初步总结当下乡村传播的阻力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基础设施的落后、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对此,应该联合多方力量,加大新媒体在乡村的投入与使用,提升群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并利用新媒体实现"助农",促成技术发展下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舆论特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舆论,广义上泛指一切在新媒体中传播的社会舆论.由于新媒体大多以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为基本构成要素,媒体形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终端的不同呈现方式上,因此,狭义的新媒体舆论即指网络舆论,即社会公众以网络为传播平台,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所发表的一致性意见,是公众意见经由网络传播的结果.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互动、即时传播等特性使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依靠科技发展,以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形态,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以及有线网络等渠道,手机、电脑、电视机等终端,向观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其他信息的传播载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及时性、不受空间影响等特点.新媒体传播方式有: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电影等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普及,我国现在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已经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迅速地改变了传播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有必要结合网络新媒体的内涵、特征,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新媒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崛起为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广播技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其优势,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网络新媒体的内容价值链现状和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立足网络新媒体应用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大数据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以及内容价值链创建与应用细节.认为只有抓住大数据技术发展契机,对网络新媒体内容价值链进行重构,才能塑造创新驱动、系统联动、普惠公平的网络新媒体发展模式,实现由数据、信息到知识、智慧的机制转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大众、新型信息传播交互方式.在高校,新媒体凭借其信息资源共享性传播魅力,深深植根于师生日常生活中.对此,基于广泛的受众群体,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立足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特征,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依托互动电视、手机、电脑等信息传播载体,与用户展开实时交互,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传播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与互动性[1].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信息传播与网络技术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捆绑关系,5G技术的出现更是对信息传播形成了如虎添翼之势,尤其是对于新媒体而言,5G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新媒体信息在表现形式、传播形式以及制作形式上都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相关概念的界定,业界和学界目前十分混乱,在此有必要予以厘清.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笔者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综合起来,笔者认为目前对新媒体界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界定过宽且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导致网络舆情能够瞬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裂变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快速发展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网络舆论的无序传播也为国家和政府制造了难题。本文从新媒体与网络舆论的内涵出发,研究新媒体下网络舆论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逐个分析,指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欢 《新闻传播》2023,(2):108-11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信息传播途径更多,传播效率更高,同时也使网络舆论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在此期间,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引导和管控力度,及时应对新媒体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性地制定舆论信息传播规则。本文主要结合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并提出新时期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方法,在有效控制网络信息基础上使网络传播模式朝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确保舆情变化可控,并有序、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在社会范围内传播和谐声音。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东南传播》2015,(2):22-2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包括的数字、网络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做了具体介绍,并对新媒体技术对影视传媒的影响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构建图书馆的新媒体信息服务体系。三网融合服务的发展,将促进图书馆拓展延伸信息服务领域,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创新式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王敏 《采.写.编》2016,(2):120-121
一、新媒体广告与民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广告的概念界定.新媒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事物或者网络产物,而是一个处于变化状态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体系.通过当前常见的电子媒介和先进的技术实现文化作品的创造.新媒体具有传播和分享的功能,而新媒体广告就是新媒体功能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但是无论有多少的应用方式或表现形式,其最本质的都是用户与作品的互动,或者说是用户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翔  牛鸿英 《传媒》2015,(21):49-50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较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等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当下,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的时代,为信息交互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6.
档案文化是对档案信息的承载和表达,档案文化传播是对这种承载和表达进行传播的文化能力.“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类数据服务.当前,以网络和移动载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对档案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梁沙 《档案管理》2012,(1):11-13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档案信息的传播.笔者比较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几种主要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档案馆网站、档案网络社区、档案博客及档案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试图进行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化整合,建立新媒体时代完善的档案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屈利雯 《传媒》2023,(14):56-58
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社交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乡村居民获取信息、消遣娱乐、互动交流甚至积累财富的重要渠道。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重视并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工具载体。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为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指导和借鉴,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深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媒介赋权的影响,信息发布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造成了网络上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技术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发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传播途径,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传播设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更是发展态势迅猛.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媒体传播形态,而且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