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在文学翻译中,原作诸多形象必须力求高保真地重现在译者头脑中。词义体现形象,形象制约词义。本文以《白鲸》中数例阐述并论证上述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听课和感想这是一位工作两年的女教师,她稚嫩的脸上还有些孩子气。她以任务式教学法设计整个课。Pre-task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和活动,所有同学都能不假思索说出与此有关的不同单词。  相似文献   

3.
情理化干戈     
那天,我正在校外办事,忽然接到李老师的电话,当时她已泣不成声,只说了一句:“陈校长,你快点回来,我有急事找你!”我急匆匆地赶回了学校,直奔保卫科,李老师见到我后放声大哭,边哭边说:“课问操时,在实验楼一楼走廊里,一个男生气势汹汹地冲我走来,并质问我‘我妹妹在你班被同学欺负,你为什么不管?’接着挥起拳头就想打我,后来被在场的老师及时阻止了。”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赵美琳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她一直在为钱的事儿纠结着。先是学校举办书法比赛,同桌王斯语建议她参加,因为她练过书法,还在青少年才艺大赛上获过奖。可是,赵美琳说:"眼看就要中考了,哪有时间写啊?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完成呢!"时间是有点紧,可为班级争光也不能忽略啊!王斯语是班长,她当然希望班里有人去参赛,可是……虽然赵美琳这样说,其实她是舍不得花钱罢了,因为大赛通知上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常识告诉我们,记叙文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注重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在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中还要注意融进作者的感情,寄寓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诚然,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中,或有作者鞭辟入里的议论,或有作者激越热烈的抒情,或有作者精到细致的说明,这些对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自然是很有裨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照片     
母亲不幸病故后,每当我想起她时,心里难受不已。有时只能翻看影集中母亲的照片安慰自己的心灵。看着昔日母亲的形象,似乎又回到了她身边,听到了她的笑声和歌声;看到了她忙碌着的身影……记得那次给母亲照相时,我情不自禁地对着镜头笑起来,手都发抖,一时照不好。母亲笑着说:“儿子,是不是发现妈妈有什么变化,惹得你这样笑?”  相似文献   

7.
情理融合     
作文题:生活不是牧歌 训练要求: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选择意象对"生活"进行形象阐释.20字以内. 师;生活不是牧歌,生活是____. 生:生活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 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意象? 生:因为"牧歌"给我们的感觉是和谐静美的,而"生活不是牧歌",生活就是不平静,不安宁,不够和谐静美,所以我选择"波涛汹涌的河流".  相似文献   

8.
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母亲的书写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9.
韦君宜是位忠于生活、直面人生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耀着时代光彩。她目光敏锐,社会责任感极强,从不回避现实矛盾,其犀利的笔锋常常无情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阴暗面,表现了作家对人民命运和祖国前途的深情关注与思考。她精心塑造的老干部形象系列和女性形象系列,丰富并拓展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激情与哲理结合,朴素无华、浑然天成,是韦君宜小说创作的个性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凡读过明人拟话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大概都忘不了这么一个情节:在乘舟行至瓜州途中,当杜十娘得知李甲意欲千金将她“聘”给孙富时,她却只“放开(抱持公子的)两手,冷笑一声”,催他“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同时,当夜“时巳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灯梳洗”,“脂粉香泽,用意修饰”,并一再“催公子快回话,及早兑现银子”。这个情节的描写,着实令人感到“反常”。试想,“教坊名姬”杜十娘,一片苦心,委曲相从于“风流年少”的浪荡公子李甲,到头来,却一片痴情遭霜打,落得被情人变相出卖的可悲结局。按一般的情理,当她听此噩耗时,理应震惊万分,悲恸痛泣,泪如雨下,悔恨交加,但作者却一反常情,偏让她“笑”,”催”,“用意修饰”,俨若欣然听命,镇静异常,表面看来,这样的描写,似乎违反常情常理,实则通过这一妙笔,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她巳看破红尘,识透李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以死抗争寻求归宿的决心。这是悲而镇定、愤而欣然的绝妙例子。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是清代百回本世情小说,以“两世姻缘,因果报应”为线索,塑造了薛素姐虐待丈夫、忤逆公婆的“悍妇”形象,颠覆了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家庭道德伦理体系。细读文本,通过女性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对男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通过分析薛素姐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全面的把握其“悍妇”形象,并深入挖掘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红楼梦》中探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春是曹雪芹着力塑造的才志完备的“补天型”人物。但“庶出”的身份,使她倍感敏感与尴尬;她虽有“补天”之志,“补天”之举,而无“补天”之时,“远嫁”的寂落结局,是作创作匠心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3.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14.
薛宝钗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和宝玉黛玉之间婚姻纠葛构成了《红楼梦》主要内容。匡世巨著《红楼梦》中成功的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薛宝钗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其重要地位已为世人所承认。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同时宝钗也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物,她既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也有着圆滑虚伪、做作、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性。薛宝钗也是个追求功利的人,但其命运最终是不幸的,她是个悲剧人物,但又使人反感。  相似文献   

15.
在妒悍女性形象中,薛素姐是登峰造极者,她对丈夫施虐的妒悍行为闪数之密、方法之多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只要对她的性格行为作一番还原批评,我们就会发现她在性格行为是由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等社会制度所造成,因而社会不应该惩罚她个人,而应该消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红色为切入点 ,具体考察了《红楼梦》1中薛宝钗对红色加以排拒和隐藏的有趣现象 ,总结了宝钗服饰色彩的各阶段发展特色 ,及其服饰色彩与《诗经》女性的审美叠合。才子佳人小说《定情人》在谈到爱情标准时有桃红、梨白的说法 ,宝黛形象即是这一观念的演绎。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本来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兹因林黛玉心事过重,身体每况愈下,终遭贾母的遗弃。王熙凤秉承贾母的旨意,见风使舵,转而赞成“金玉良姻”。在贾母李代桃僵的授意下,竟生出偷梁换柱的“掉包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成为宝黛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给历代读者造成了无限的喟叹。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应当具有顶级层面的角色地位,可是将她与薛宝钗比较后则发现,薛家名列护官符,林家未上护官符;薛宝钗有金锁配“宝玉”以应“金玉姻缘”,而林黛玉没有金饰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而正其时林黛玉辞世而未与宝玉形成婚姻关系。凡此种种,构成了动摇林黛玉角色地位的疑点。文章从角色地位、人物形象、整体构思、婚恋设计、原型撷取等方面考察,从创作学角度剖析以求取答案。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通过描述伊沙贝尔对理想婚姻的追求及失败 ,真诚表达了他对理想婚姻的观点 ,揭示了理想婚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通过赞扬伊沙贝尔纯洁高尚的品质以及她对神圣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及追求 ,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重重障碍和危机  相似文献   

20.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对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薛宝钗的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她在善夸赞、爱谦虚、常慷慨和会同情这四方面中运用礼貌原则的表现,以此得出她在贾府中落得好名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