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片段一:揣摩师: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主要是抓住什么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生:(默读后)作者主要抓住神态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  相似文献   

2.
(一)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悟彩塑的特点1.自读此段,找出此段的中心句,想想彩塑有什么特点。2.完成填空:莫高窟里有()的彩塑。再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的。3.指导学生将体会到的读出来。师启发学生开展互动式评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4.引导学生欣赏一组菩萨图,  相似文献   

3.
鞠僖格 《广西教育》2013,(41):55-56
《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条理清晰,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执教《莫高窟》这篇课文时,笔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表达运用为重点,通过体验、熏陶、理解、感悟,将内容感悟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第二天就要对全市开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进班上第一课时。笔者自诩是善于朗读的,真庆幸有《母亲的恩情》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可以露一小手了。《游子吟》是学生早已会背的,一读起来似唱儿歌,于是,我决定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当我声泪俱下时,教室中一片哄堂大笑,好多孩子都笑到了桌底下,只有个别学生很茫然地看着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莫高窟》是写景记叙文。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者以“总——分一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我根据第二课时相关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8.
《莫高窟》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资源开发的技术和目标,我将相关专题知识的学习、信息技能的培养等目标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发展空间为出发点,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了《莫高窟》专题学习网站。  相似文献   

9.
10.
肖爱招 《文教资料》2010,(26):71-73
《庖丁解牛》中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想内核使我们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高超的教学技巧,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语文教学由“技”而“道”,从“有法”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师: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这座艺术图书馆里究竟隐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艺术精品呀!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壁画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一: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生读后交流。)  相似文献   

13.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三种方法描写了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和结构精巧的特点。让学生感悟和读出金字塔的特点,明白并学会运用作者的写法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时这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将《出师表》和《陈情表》相提并论,可见诸葛孔明的《出师表》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二、研析课文 (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坚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相似文献   

16.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世界里的“情”字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有它的重要价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如果能够把情感教育、人文关怀恰如其分地融入进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余德兴 《语文知识》2003,(10):33-34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18.
邓小青 《文教资料》2013,(28):57-58
情景教学法、情趣教学法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使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有趣味而富有意义,从而构建起完整、适用的“二情”教学体式。情景教学可从这些方面着手,即创设情境和游戏等识字,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培养合作识字意识;运用绘画,让生字充满画意。情趣教学法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多给学生鼓励、称赞,让学生更有自信;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作业设计具有情趣性。  相似文献   

19.
追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其渊源久矣,然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后,由于课标通篇很少提及“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都是“感悟”,“体验”等说法,于是人们的思维陡然间发生了转折,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纷纷将目光瞄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上面,“训练”似乎一下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