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并扩大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若问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中文。第二呢?那也绝对不是法文。小时候学《最后一课》,幼小的心灵着实被都德感动了一把。此时此刻却不禁浮想联翩:若是明天我们的法语老师也垂头丧气地走进教室,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3.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上初一时大家学过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你们可曾记得,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盛赞法国语言,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为什么语言有这样大的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语文教学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了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理论内涵,然后以《穷人》一课为例说明了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核心理念,最后仍然以《穷人》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雪梅 《成才之路》2009,(26):44-44
一、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中的结尾部分,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内心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的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大陆的中国人,凡是读过中小学的,没有人不知道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在法国出版于1873年,第一次译成中文是在1913年,由于语言清新、情节单纯、含义深远,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都被选入教材供中小学生学习。小说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自己的服饰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寻常,以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来表示自己失去祖国以及不能再讲法语的痛苦。韩麦尔先  相似文献   

9.
正"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课是指以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最后达到将古典诗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类阅读课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课得不到重视,实效不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别对诵读课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对优化小学语文诵读课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申亚娟 《学周刊C版》2014,(6):162-162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课是指以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最后达到将古典诗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类阅读课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课得不到重视,实效不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别对诵读课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对优化小学语文诵读课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金霞 《现代语文》2008,(3):102-104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结课艺术对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结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机。本文论述了结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归纳总结、竞赛、激励、首尾呼应等艺术性的结课方法,从而给广大语言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郭刚 《考试周刊》2010,(38):37-38
一、重视初一起始课的教学 起始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一内容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讲第一篇课文之前,先讲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有所启示,懂得国语的重要性;二是讲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三是从工具性、文学性、思想性三方面,讲语文课的性质、特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课文品读】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充满了美感。法国小说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相似文献   

16.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学习(Task-based learning)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文着重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与高中英语教学结合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阐述,并以一课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方法,最后笔者从实践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大凡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人,都会像文中那个聪明顽皮的小学生小弗郎士一样,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营造的爱国情感所打动。他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啊,  相似文献   

18.
<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课程的把握能力、对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的利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其实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教师的非言语符号因素。非言语符号是指为增强师生互动的效度,提升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效果,教师课堂上所展现的仪表、表情、动作、眼神、手势等非言语(有声语言)语言符号。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感人,除了韩麦尔先生的有声语言,更  相似文献   

19.
宁波 《教师博览》2010,(5):14-14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说明了语言是培养人、造就人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20.
“人们,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 可能文章中的小弗朗茨与我年岁相差无几的缘故吧,这最后一课,他永远也忘不了,我也永远忘不了。忘不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