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一、细节性学业评价的理念 什么是细节性学业评价?细节,就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性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落实到细小的环节之上,使之更具体深入,全面有效。  相似文献   

3.
4.
说课,既是上课前的方略,又是上课后的反思。从个人参加说课竞赛到担任区、市说课评委,我感到说好课,能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5.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6.
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效果的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角色,由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教学效果。一、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品德课标就是强调本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相似文献   

8.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 ,说到底 ,是人才的竞争 ,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根本的目的是要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坚定地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激发学习成…  相似文献   

11.
许守有  周吾 《辽宁教育》2005,(11):59-60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搜集科学探究的内容,把握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科学探究的材料,传授科学探究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在评价方式与方法方面,《品德与生活》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学生,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及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朱永新 《河南教育》2006,(1S):52-53
两个月前,《河南教育》编辑部的涵冰编辑给我来信,告诉我《河南教育》新开了一个《园丁茶座》栏目,第1期的主题是教师成长的故事,已收到好多投稿,希望我在栏目开张之际来捧个场,对发表的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并谈谈对教师成长选题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把生活性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以往叫《思想品德》,侧重于人的思想,现在改为《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强调品德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品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离不开良好的品德,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因而它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现实的、真实的、不断生成的活的课程。随着时代和形势的不断发展,成人社会的多种道德价值观不断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各种媒体中接收着各种新的信息,使得道德判断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因而课堂上会生成教材以外更丰富的鲜活的资源,这样以来,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的冲突就更为明显。但是预设与生成又是一对统一体,生成性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课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林咏瑜 《教育导刊》2005,(12):24-27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要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并富有个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与教师的专业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对教师的评价系统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为此,我们依据本园教师的发展状况,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师自我评价系统的建立和研究工作,力图通过系统的建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我们应注重教法创新,让课堂呈现出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来。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也被称作"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20.
评课,作为老话题,重新提起,是感觉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故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