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对素质教育、教育素质、应试教育、应试能力、应试活动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外延的界定.从而加深了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并提出了素质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事实的角度看,“应试”仅仅是一个中性词,它既不必然是贬义的,也不必然是褒义的。但“应试教育”与“应试”不能混同,“应试教育”并不是因为教育中存在着“应试”的“事实”,而是因为有其特定的“价值”,故“应试教育”在根本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一个事实判断。从价值判断的意义上讲,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贬义性概念。同理,对与之对应的“素质教育”的概念亦当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把握。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概念的把握方式以及怎样理解“对立”的内涵,是认识两种教育是否具有对立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杨银付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  相似文献   

4.
"应试教育"是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的众矢之的,并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在教育实践中由对"应试教育"批判产生的对应试问题的混乱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对正常应试活动的正确理解。究其原因,是由对不良应试训练命名不当和对"应试教育"内涵理解的错误造成的。"应试教育"应予以重新解读,回归其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地从理论上认识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如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思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体系,还有人不主张提出这个概念,认为这个概念提法不科学。笔者认为,要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一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素质”。对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  相似文献   

6.
<正> “经验”是毛泽东著作中使用较多的概念之一。过去有学者论及。本文认为对这一概念很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以便达到对这一概念含义的正确理解,进而为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一些基本思想开拓逻辑思路。 经验的含义与特点 首先要搞清楚毛泽东是怎样理解经验的。对“经验”这一概念,毛泽东在其著作  相似文献   

7.
论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这一提法本身,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素质教育不仅在我国大力提倡,而且在全世界范围也正在开展。但对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及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去,社会上仍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就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略陈一二。一、人的素质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要认识素质教育,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人的素质。从字面上来看,素有浅、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朴素等;素也有经常、一向之意,如素来如此等。因此,素质既有本质之意,也有恒定…  相似文献   

8.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要培养具有现代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未来人才,首先必须将现行的模式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应试努力而轻视或忽视了其它素质的培养,因而对于大多数落选者来说,应试教育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方面基本上做的是无用功。这种教育是与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生存教育,而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浅析了素质,素质教育,应试,应试教育等概念,探讨了国民素质和青年学生,尤其是高师学生的素质结构,内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比较了两种教育模式,呼呈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这一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0.
谈素质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张安富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缘于80年代,针对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而提出。近几年来,教育界乃至中央领导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并非与所谓的“应试教育”针锋相对,而是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使学校教育有利于促进...  相似文献   

11.
“中心法则’这一概念的掌握及其在中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在“中心法则”的概念教学中,遵循学生概念学习的心理学过程,首先对这一概念分析其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形式掌握概念,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与概念进行有机地结合,再把掌握的概念知识应用于范畴更大的实例,达到了认识、掌握、灵活应用的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被视为当下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要内涵之一。和我们使用的许多概念一样,“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提法同样是舶来品。考察这一概念的原初内涵对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应该会有所帮助。而比较中国和西方的教育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异同,则能多少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几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中由“模式论”转变为“思想论”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模式论”容易使人们对素质教育产生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偏差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而应试教育这一概念是对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教育弊端的概括。当时提出应试教育时,人们都认为它是一种旧的教育模式,所以,当时人们也把素质教育看为一种教育模式。受“模式论”观点的影响,人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建立一种运行模式上,并盲目地推行某一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人简单地理解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真的不需考试吗?这还得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说起。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渗透,但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又有主次之分。在实施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成分的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并不是绝对没有素质的提高,只不过此时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应试。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素质。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绝对否定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国家教育体系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也是有效解决比较教育研究的边界问题的关键之一。厘清比较教育研究中对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认识,界定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概念,探讨其与学校体系的关系,分析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根源,并且从谱系的角度对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研究进行历史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及其对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成人教育领域中“死记硬背”等应试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各类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的升学及教学过程的各阶段考试等,都具有“应试”的色彩。成人学习中也存在着背诵和记忆的情况,甚至在某些类型、某些科目的考试中,也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但不能把这种情况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它和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要求等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的历史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又是对“应试教育”中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探源江苏教育学院刘五驹一、从理论上讲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概念的本意,原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亦称“遗传素质”或“天资”、“禀赋”。在人们实际使用中,这一概念泛化为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篇 素质教育之确认。此部分论述的中心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判断──教育应当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方法判断──教育应当怎样做。 10年前,当我们国家首次出现“素质教育”的提法时,应该说,彼时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而去认识的。对二者判断的重点是“应试”与“素质”的比较,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在理解上较多的偏重于教育形式的转变而失之于对“素质教育”所涵盖的深刻而丰富的系统之识。这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规律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可能不仅现在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公认的定义都难以成立,但这恰恰是…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要结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今天,素质教育已非常明确地成为党和国家抓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部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纳入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20.
分数意义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繁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以至初中阶段分式、繁分式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这一概念安排了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