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集体失语",而外国媒体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倒逼反证"。本文从信息获取、信息呈现、信息分析、社交媒体的信息利用这四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借以呈现二者"存在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韦聚彬 《声屏世界》2014,(11):18-20
<正>从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7·23"动车事故到雅安地震,再到今年的马航MH370失联飞机报道,宣传式煽情作为国内媒体报道重大灾难事件的标准新闻框架,逐渐定型。在这个框架下,公众的情感趋向左右着新闻事实的挖掘和报道,媒体用一种悲情、自伤、自怜的氛围将整个报道环境包裹起来,"××挺住,××不哭,我们都是××人"之类的口号一时响遍大江南北。这类口号固然空洞无物,但让媒  相似文献   

4.
马航事件是一个至今没有结论的新闻事件,到今天,国内媒体应该继续被动转载国外媒体的报道?还应该主动追踪新闻进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已经远远不满足于被动地获取信息和接受一成不变的新闻报道方式。此次马航事件暴露了国内媒体对国际新闻传播的滞后以及国内媒体在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分析等方面的不足。马航事件没有终结,相关新闻报道仍将继续,这将更多考验的是国内新闻从业人员处理的智慧、等待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各国及各媒体所采用的报道框架均有不同,本文以"3·8马航失踪事件"为例,着重分析《中国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的信息源、报道框架及新闻基调的使用,发现两者报道主要以正面基调为主,当中《中国日报》较多采用政府信息源,并积极关注事件进展,而《新海峡时报》则以评论及人情味框架为主,反映了其避重就轻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西方英文媒体的“9·11事件”十周年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其“纪念”与“反思”的核心新闻框架及各种次级议题,并对比十年来“9·11事件”报道框架的演变,分析框架变化背后与和平背道而驰的“脱轨”叙事特征,揭示新闻生产与文化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新霸权的文化中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8.
刘玥 《新闻世界》2022,(2):46-51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正3月8日,在马航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被上百名记者长枪短炮、大小话筒"围攻",一些家属情绪几近失控。此后的报道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情绪把握中有失客观理性。3月以来的马航370客机失联事件,再度引发关于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反思。近年来,各种灾难新闻报道日益增多,媒体人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不仅传递信息也提供娱乐,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的一个显著变化。在大量老人新闻中,有关大妈的报道较为多见,本文以媒体报道的部分"碰瓷"大妈为例,分析媒体如何呈现事件冲突、如何在报道中体现娱乐化倾向,反思媒体的功能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新闻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对夏俊峰"死刑核准日"在24小时内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它们同样可以借助于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元化组合形式呈现的新闻,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框架,两种平台所呈现的舆论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流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中,频频被国人质疑只会转发、煽情,而无实质上的信息,与国外媒体的逼问马来西亚政府获取重要信息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将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一个月内的中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在搜集信息的专业程度、访问专家的方式、新闻报道的侧重点、社交媒体信息利用及新闻真实性把关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和距离。  相似文献   

15.
3月8日,在马航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被上百名记者长枪短炮、大小话筒“围攻”,一些家属情绪几近失控。此后的报道进程中,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情绪把握中有失客观理性。3月以来的马航370客机失联事件,再度引发关于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王木子  贺蕾 《新闻知识》2012,(10):42-4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网、中国知网、《中国体育报》有关丁俊晖的新闻和报道进行分析,梳理自2000年以来有关丁俊晖的报道数量、新闻框架、丁俊晖媒体形象以及媒体态度变化,旨在对当今大众媒体呈现体育明星的问题上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丁俊晖的比赛成绩和金牌分量与媒体呈现态度、新闻框架紧密相关;媒体在对体育明星呈现愈加多元化的同时,需要注意自身肩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个案,研究人民网和凤凰网对重大事件在新闻呈现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材料选择上,人民网重视原创,引领官方发言,凤凰网则更注重各方转载,报道多元化;在新闻材料建构上,人民网采取均衡报道方式,以"求稳"为准则,而凤凰网报道自由度相对较高,以事件的冲突性和新闻的价值点为报道准则。但两者在报道框架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相似文献   

19.
程悦 《今传媒》2014,(7):63-64
"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展开的全国性运动,中国的媒体在这一时期对此有集中的报道。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媒体报道该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此时中国舆论监督的文章还相对较少。本文对于"三反""五反"的研究以当时中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为切入点,以搜集到的史料(当时被报纸曝光的贪腐新闻)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舆论监督以及媒体集中的贪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呈现井喷式状态,2014年底发生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引发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热潮。媒体的报道主体和主题均发生极大变化,从指责医方转变为揭示真相、同情医方,最终纷纷发布反思媒体责任的评论。在媒体报道的引导下,大众舆论也随之一波三折。本文以百度新闻中"手术室自拍"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的报道特点和发展态势。由此总结媒体在该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媒体应遵循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