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评出了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人人痛恨,曝光以警示,这很好。但问题是,从来就不曾听到媒体对发生这类事件的“善后处理”。由此不免让笔者想到《纽纽时报》的“造假风波”。同样是面对造假,“时报”的做法显得成熟而理性,值得我们新闻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虚假新闻防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从欧洲新闻自律经验中找到我国虚假新闻防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蓓 《新闻实践》2009,(9):19-21
新闻更正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克服错误、回归真实的理性之举.当前,媒体因新闻发布量大,报道速度快而使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伤害,大大降低了媒介公信力.规范新闻更正行为,完善新闻更正制度,是媒体树立新闻权威性、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其叙事行为与小说、戏剧、电影等允许虚构的作品存在很大差异。而在用电视媒介叙述事实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当各种新的电视手段出现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新闻价值论与受众最大化理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更正"和"编者的话"--《纽约时报》的纠错制度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5月,在被全球许多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杰 森·布莱尔丑闻”事件面前,《纽约时报》再次显示出它的报格。 杰森·布莱尔是曾被时报雇佣的一名记者,经时报调查证实,在其不到80篇的新闻报道中有将近一半要么杜撰,要么剽窃。他已于今年5月1日因此自动辞职。5月11日,时报自曝家丑,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和内页的整整四页  相似文献   

7.
非新闻现象是指以新闻之名行广告之实的传媒活动,它以软性广告、新闻性广告和新闻事件的商业性炒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基于对公众的责任和媒体公信力的考虑,媒介必须从强化他律和自律的角度进行综善治理,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蔡斐 《中国广播》2014,(3):45-49
新闻更正是中外新闻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外大致形成了以法国为代表的立法更正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体更正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协会更正模式。中国新闻更正(包括操作和立法)一直贯穿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中。为进一步实现新闻更正的法治化,新闻更正在未来可以从条件、使用、公布、强制使用等层面予以详尽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10.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最热词。近年来,在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入口价值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为用户快速流失,广告主大量转移导致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骨干人才流失导致核心竞争力削弱,进而导致"阵地在、用户已不在;阵地在,广告主已不在;阵地在,骨干已不在"的窘境。为了应对传统媒体入口价值快速丧失导致舆  相似文献   

11.
12.
媒体语言政策是结合媒体领域特点所制定的领域语言政策.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现行媒体语言政策文本,开展媒体语言政策社会调查,发现我国媒体语言政策较好地贯彻了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有效地规范了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等领域的语言文字应用,但在新媒体行业及媒体受众的语言文字规范上还有待完善.应结合新媒时代发展,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或差错。马克思曾提出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有机的报纸运动"。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吴文汐  荣雪  李成博 《传媒》2019,(12):18-19,2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事实核查的门槛在逐渐提高,谣言识别的难度日益加大,从“有图有真相”发展为“有视频有真相”,到如今,AI技术的介入使得“视频换脸”技术门槛降低,视频造假也变得轻而易举,传播形式已无法成为辨识信息真伪的关键性证据,如何对谣言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成为智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的新闻出版界掀起一股媒介批评热潮。在2001年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中,媒介批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和亮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仍然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等问题,急需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职业道德是否最终实现,要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两方面考虑,达到它们的统一。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一方面成为具有"新闻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个体的职业道德。本文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7.
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更正与答辩权 ,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与新闻报道特点相适应的一种人权的延伸。就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而言 ,传媒负有向受众提供真实新闻的责任 ,新闻报道难免会出现报道差误 ,传媒主动更正和让相关人答辩 ,是传媒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更正与答辩权的提出 ,有助于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和保障新闻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的新闻法 ,大多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中国目前在更正与答辩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新闻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新闻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颠覆了传统新闻业已形成的传播方式、传播关系、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本文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载体、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受众等的重构和基本规律,认为强化媒介与人深度交互的思维,才能将媒体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介简单相加的"浅融"推向技术与人相互影响的"深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