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真 《报刊之友》2014,(2):147-149
以互助组、合作社为组织单位,以梁生宝们为具体带头人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土地改革运动不仅建立了小农经济,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激活了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在过去几年的历史中,因为农民阶级的“无产”而被压抑,直至土改将“无产者”变为可能的“有产者”,耳濡目染的土地阶级和富农阶层的生活方式便自动为贫雇农提供生活的理想模式。这就势必与以农业合作化为途径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冲突。在《创业史》中,柳青分别用将“土地情结”转换为对增产的欣喜和道德的力量这两种方法,顺利化解了小生产者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两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也就让农业合作化道路在摇摆不定的“中间人物”身上获得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贾文文  马强强 《新闻传播》2021,(7):58-59,63
文化产生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代并引领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一方针使得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获得长足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逐步形成蓬勃、兴盛局面;通过长久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根据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论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向上,进而推动文化复兴。在文化建设中,影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某种表现方式,作为能够对人民意识和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加强影视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我国人民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主题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章从主题出版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厘清主题出版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双重语境中论述主题出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的实践意义和传播价值;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主题出版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即政治上立魂、理论上创新、情感上凝聚;最后探讨“两个大局”背景下主题出版建构意识形态的趋势与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4.
周宇豪 《现代传播》2019,(12):30-37
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话语概念理论中寻求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依据显然南辕北辙。近代国际秩序变迁经验及当代国际秩序重构的未来趋势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在逻辑,即民族-国家观是适应人类和谐共生、不断发展、消除歧见和冲突的基本动力源。将"中国特色"作为体现民族性原则和国家利益又超越现有意识形态歧见,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更高层次文明进化发展,是创造性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这种原则考察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标准依据及其路径,才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真正以"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大国形象展示于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5.
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议与指示,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为形式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进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一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必须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二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掌握运动规律,领导有度;三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必须发动广大社员勤劳生产,加强管理,增加收入;四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必须依照互利原则处理好社内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虔 《新闻世界》2013,(6):212-213
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市民中开始逐渐出王见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对市民阶层对待世俗生活的一般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申报》化妆品广告的分析,探讨广告如何为住民提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世俗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要以高质量的出版物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出版阵地安全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决定了出版的本质属性,还引领着出版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更限定了出版的表现内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发扬斗争精神,不仅是保障出版阵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有两种指导思想,一种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这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一种是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为指导,这是错误的指导思想。这两种指导思想的斗争,决定着新闻改革的方向。新闻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闻舆论工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毛主席曾经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上分析了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支撑。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五四精神遗产的继承与阐释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政权,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动员包括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在内的一切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完成这一系列历史任务,首先需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权,而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恰恰为新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事实证明,通过这一时期历次重大五四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不但阐明了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新政权的高度认同。特别是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一系列运动中,五四精神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各种现代性话语,都同传媒密切相关.从"五四"启蒙时期现代性话语伸张的"科学"、"民主"、"自由"以及反帝反封建,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民族、"平等"、"解放"话语,再到六七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话语以及90年代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种"现代性话语"构成百年中国求索现代化(现代性)道路的斑驳背影.在中国当前的电视传媒语境中,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现代性话语":作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以"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话语;以追求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身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话语;90年代以后以市场化为其主要内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又成为合法化的、主导的世俗现代性话语.无疑,正是这三种现代性话语支配或操纵着中国整个传媒的走向.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多元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如何建构电视传媒的;再次探讨它们与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社会过程的联系,因为电视无法脱离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艾情 《传媒观察》2011,(10):29-30
中国地方党报既是执政党的喉舌,也是经济改革浪潮中的一股新兴产业。政治和市场已经成为左右党报发展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中国地方党报既是官方的政治机构,也是资本积累的单位。在这两种逻辑共存之下,党报正面临着意识形态与逐利角色的冲突,既要继续发挥"党的喉舌"的宣传功能,又被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2.
高松 《记者摇篮》2012,(9):38-39
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G·格伯纳为代表的"培养"理论研究开始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流派。"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一理论在当时主要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而今我们将这种统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换算为观众的收视需求就会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即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手段将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对于电视节目策划而言,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确定一档栏目的  相似文献   

13.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思想文化战线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否定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左"的口号,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来,这个提法又适用于新闻广播电视事业,而且写入庄严的宪法,成为一种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明确规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新闻事业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基本出发点.从法律上说,违犯这两条就是违法;从政治上说,偏离这两条,就要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多元发展,互联网广告也日益走向多元化。它不仅作为在互联网上产品的一种主要促销手段,还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将文化渗透在商品广告中以增加其附加值的做法已成为广告创意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世界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交织、冲突与融合,未来互联网广告文化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不朽的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在如今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中,面对媒体变化的新格局,更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助力河南红色文化传播实现主流化、深入化、多元化和大众化,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河南红色文化,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16.
范平凡 《视听》2018,(11):101-102
本文借助让·马克·莫哈提出异国形象在建构时的"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两种形象,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叙事框架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发展"与"强权"两个框架,并基于这两个叙事框架,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追求的理想政治蓝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图构建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两手抓”方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从政治上的和谐为中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李珂 《新闻前哨》2021,(2):111-112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行业因其特有的舆论导向功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思想阵地.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不能因其内容的专业性而麻痹大意,忽视出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意识形态问题.本文认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人员必须以大局意识、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有效的鉴别方法把好意识形态关.同时,...  相似文献   

19.
夺取全国政权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传媒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观点,但是随着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发生持续20年的"左倾"错误,这一正确的观点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替代。不过,他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报纸批评、双百方针、政治家办报、党报五大作用等党报理论,都是他党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只是鉴于当时背景,现在运用时要有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新闻在世界选举民主中的历史已被描述为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开端,这种认同是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社会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诉求,是建立在职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并得到其坚决捍卫。尽管新闻学研究有关文献将新闻理解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但是学者们倾向于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石或多或少视为理所当然。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观,考察当下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环境中,这些价值观是如何遭到挑战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