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相似文献   

2.
孙俊强 《初中生》2011,(Z6):11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曰"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有一年,诗人祖咏到长安应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潜心构思后,写下了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层峦叠翠,风景秀美。夏日林木葱郁,冬天白雪皑皑。从城里南眺,只能看到山的北坡,  相似文献   

3.
科考轶闻     
“意尽”其仁唐代天宝年间,祖咏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考试的内容,除策问之外,还需加一场诗赋。考诗赋时,诗题和用韵都是限定的,写时又要用典雅美丽的词语、吉祥的典故来组织成篇,重重限制之下,很难产生优秀之作。祖咏应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这首诗应写成六韵12句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只写了4句:  相似文献   

4.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一首诗歌的魅力不容小觑,它既可以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又可以让人很快名扬天下。《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盛唐诗人,在长安应试的时候,考官出的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应该写十二句诗,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即"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后祖咏就交卷了。当时的考官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是不符合考试的规定,于是提醒他补上剩下的八句。  相似文献   

6.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7.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祖咏写许金球供稿解说:终南山的北岭非常秀美,山顶的积雪好像漂浮在云中。树梢上闪烁着初晴的阳光,为长安城的傍晚增添了几分寒意。终南望余雪@祖咏 @许金球  相似文献   

8.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做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意尽则止@章怡…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中都有“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规定违反了写作规律,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斗胆试问:取消“不少于800字”的限制如何?字多并不意味着内容充实,字少也并不意味着空洞无物,硬性规定作文“不少于800字”会使部分学生为达到此要求而刻意增加篇幅,以致空话、废话、套话在作文中屡斩不绝。唐代诗人祖咏于开元年间在长安应试,按唐制规定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的《终南望余雪》却只作二韵四句便交了卷。问他为何不写完,他答曰:“意尽。”考官看了诗后很是赞赏,于…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歌凝炼、含蓄,其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识,再加上拟题者有意设置干扰,无形中又增加了鉴赏的难度。根据拟题者常用的出题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六方面来入手解题。一、抓字眼。即抓住诗句或标题中的重要字眼,也即通常所讲的诗眼、题眼,对照有关选择项,进行分析选择。对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A.第一句点明望见终南山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和积雪之厚,同时点了望雪之题。C.三、四句通过视觉和感觉,写出了大雪纷飞的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故事,唐代的祖咏去应试,应试的诗限一定的韵数,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全诗写出?他回答“意尽”。只写四句,显然是不合要求的,然而却写出了意境。这就是留传千古的《终南望余雪》。由此,我想到了给作文规定字数。眼下给小学生作文规定确实很时兴,从教科书、教参书到考试的作文,都给规定了字数,什么“写300字”,“不少于400字”等。难道规定字数学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明清的八股文不也给考生规定字数吗?可有多少文章是好的?又有多少留传下来?笔者认为,给小学生的作文规定字数,就像给学生套上…  相似文献   

12.
你游过终南山吗?如果没游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盛唐诗人祖咏笔下的终南雪景吧!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翁承赞有一首《题槐》诗: 雨中妆点望中黄,句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相似文献   

14.
王维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映射出不同的思想追求,《终南别业》体现出其中后期的思想变化.可以说,《终南别业》这首诗,是对诗人后半生境况思想转变的一个描述.  相似文献   

15.
唐朝诗人王维,文学史上尊称他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于禅机和禅意。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相似文献   

1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诗题“望岳”,是未登上泰山时望山而咏,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全诗洋溢着诗人的青春气息,表现出诗人的远大胸怀。诗魂是一“望”字。诗贵含蓄,此诗句句写“望”,而句句未出现一个“望”字。望岳由远而近,从朝到暮。首句中“岱”是泰山的别名。“宗”,长也,  相似文献   

17.
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山东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胡焕娥一、知诗人,解诗题授课伊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接着告诉学生今天再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另一首诗,然后板书课题。这样新旧联系,学生在背诵李白诗歌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9.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学生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认为根据具体诗文可进行“四部曲”教学: (一)知诗人、解诗题。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独坐敬亭山》等。教学时可提供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体会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清 《广东教育》2014,(1):66-70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请赏析“积雪浮云端”句中“浮”的妙处。(3分)(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说说你对这首诗后二句的理解。(4分)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