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说到筷戏花生仁你一定觉得很奇怪,那可是海石花老师教我们做用筷子传接花生仁的游戏。只要一提到做游戏,同学们都兴奋不已。首先,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双筷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紧接着老师让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都有两个碗,其中的一个碗里有20粒花生仁。要求每组同学必须用筷子夹起花生仁传  相似文献   

3.
筷子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演绎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在看到筷子传承着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中国传统公宴就餐中的局限性。中国食文化专家赵荣光教授提议实行文明公宴就餐"革命",推行进食筷、取食筷并用的"双筷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就餐者愉快地试验着。它巧妙化解聚合氛围、习惯传统、就餐卫生与文明等之间的矛盾,是与时代文明相应的就餐方式。推行"双筷制",要宣传与体现"双筷制"艺术性,餐饮业界应提高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闲来无事翻字典,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竟找不到"筷子"的"筷"字,再查清代以前的字典、词典,"筷"字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相似文献   

5.
在餐桌上使用筷子,有一些用筷礼仪要注意。用餐前,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表示你不再需要用餐。用餐时,使用筷子禁忌更多:  相似文献   

6.
5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校园里举办了“环保‘筷’行动”英特尔求知计划主题义卖活动。 许多同学在午饭时使用一次性筷子,既不环保又不卫生。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一种多功能的环保筷子,不仅方便、环保,而且还有牙签和圆珠笔的功能,很适合同学们在学校使用。  相似文献   

7.
你会用筷吗     
筷子,谁不会用?可你知道用筷可是大有学问、大有讲究的哦。 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两根树枝。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依赖使用方便、卫生,用过就随手丢弃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污染环境,消耗了大量的木材,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现在国家正在号召我们共创“节约型社会”,人们都在节水、节电、节约自然资源。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也应该为共创“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力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使用自动铅笔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既能保留“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的特点,又能减少大量木材的浪费的新型组合节能筷。新型组合节能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是筷头(即手握部分),可用无毒塑料、…  相似文献   

9.
快筷先生     
筷子,随处可见,不过就是两根小棍儿罢了。可是,有人就能用这筷子练出一门绝世奇功,叫做快筷功。那一日,天气尽管炎热,但状元酒楼的生意却依然不减往日,店伙计穿梭般地为客人上酒端菜,忙得不亦乐乎。"嗡嗡,嗡嗡",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被酒菜的香味引来的苍蝇,它们在碗盏间逡巡,在食客的脑门上嬉闹,惶惶  相似文献   

10.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11.
烹调与筷子     
彤鱼氏是黄帝的第三个妻子。她在宫里专司人们饮食住行之事。  相似文献   

12.
<正>"筷"作为一个会意字,同时也是一个后起字。从竹,快声。意思是夹取食物的用具,原本称"箸",由于各地民间都有些避讳,比如舟行避讳住、翻,故改为筷。字形上边为竹字,表示竹制,下边为快,取其快速、方便之意。小时候读《水浒》,第一次见到"筯"这个字。初见之时,还不认得,觉得这个字颇奇怪,是"筋"字多一横。按照上下文,也就猜到"筯"便是筷子。让我清楚记住这个"筯"字的情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吃”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反映了“吃”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汉语里,“吃”是一个语义丰富、表达能力和比喻功能都极强的词语,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整个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爷孙乐     
  相似文献   

15.
曹晓 《辽宁教育》2004,(3):25-25
晚上下班回家,女儿兴冲冲地跑过来告诉我:“妈妈,今天放学时下雨,我没带雨伞。实习老师怕我淋雨生病,给了我两块钱,让我乘三轮车回家。”我的心头一热:“噢!你们的实习老师真好!”女儿骄傲地把头扬得高高的’:“我们实习老师就是好嘛!从来不打我们,也不训我们,我们犯错时总是耐心地教育我们。  相似文献   

16.
筷箸起源于中国有以下两方面根据.一、从原始人学会用火推测筷箸的起源.距10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化石中有炭灰烧骨和20多万前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穴灰烬里埋着烧骨,可以推测先人们不仅学会用火,还会用两根潮湿的树枝将肉块夹进夹出,这就可能是华夏最早的雏形筷箸.二、从半坡出土文物实证筷箸的起源.距今6800~ 6300多年前的半坡博物馆“发簪部分”,展出了九根发簪,其实主要是筷箸;另据上海博物馆1977年编印半坡出土的29根骨针和骨制两端器,其实也主要是筷箸,只是他们没意识到这是筷箸罢了.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渗透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梳理并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有关杠杆原理、压力压强和摩擦力的物理知识,据此提出教学建议,将其开发为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跳跳虎:每次妈妈带我出去吃饭,都要自己带上筷子和勺子。旁边的人都没有带,每次妈妈拿出自己的筷子时,总会有人奇怪地往我们这边看,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虽然妈妈告诉过我这样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王会 《安徽教育》2014,(1):47-48
<正>利用废旧物品搞科技制作是一项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科学领域的活动。从教育功能看,它不仅能对幼儿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能对幼儿进行现代科技知识教育,同时也是今后音乐课、化学课、物理课的运用课。从知识和能力的结构看,它不仅需要参与者有相关创新精神,同时还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总之,"科学乐"活动是一种复合型教育活动。我们阜阳市以此作为特色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深入开展,在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效显著。一、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某种物质创造的成品 ,往往同时又包含着人的科学思想、价值意识、审美情趣等观念形态的综合成就 ,并且体现出人的生活习俗、行为定势的规定性要求。因此 ,本文作为笔者拟议中的“器物的文化史研究”中的一篇 ,重点是描述勾勒筷箸这一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取食工具 ,在它身上所积淀的文化意味、习俗惯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