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29年来.写了大量的人物通讯.有机电部和省市号召学习的勇斗歹徒牺牲的一拖东关分厂厂长杨振北.有从事山区改土治水工作30多年、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的汝阳县十八盘乡水利站站长铁峰.有我国炼油催化裂化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有被中组部和省市树为典型的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等等。  相似文献   

2.
3.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如文中写的:“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拨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总理说的这些话。读来亲切、自然、感人。让人感受到“平民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爱民情怀。  相似文献   

4.
“山乡百村行”是由石家庄日报社举办的一次大跨度、高强度的采访活动。从1999年4月12日至5月31日,历时50天的时间里,采访组领教过山风的狂卷,品尝过山泉的甘甜;走过月光下崎岖的山道,爬过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访问过家徒四壁的山村农户,采访过富裕起来的山坡庄园,足迹遍及石家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也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上个世纪80年代 ,是这个伟大转变的重要阶段 ,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的前期 ,社会上虽然还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名词 ,但实际上当时讲得最响、用得最多的说法———搞活经济 ,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法的雏形 ,或者说是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愿望的最初体现。那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种最普遍的说法叫作“计划指导” ,如何处理搞活经济与计划指导这两者的关系 ,就成了20世纪80…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有媒体报,安徽芜湖"傻子"瓜子领军人物年广久的长子年金宝被发现死于当地一间非他住宅的屋子里,众口不一,乱象纷纷.最后有公安机关出面澄清,系煤气中毒不幸去世.  相似文献   

7.
饶鹏飞 《新闻窗》2009,(3):34-35
地方记者通常按部就班采访,四平八稳写稿,欣赏慢工细活。一旦出现突发性新闻,往往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如何应对突发性新闻采写,始终是我们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30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两几江市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看望和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常规,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活动,有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记者随行采访,我们地市级的新闻单位记者是不安排采访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市报人》2009,(5):64-64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研究员编著的《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采访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的成败取决于“文眼”是否找准,《人间伤别情悠长》一文正是抓住一个“情”字,用“情”结构和写作,以“情”牵动和贯穿全文,最终达到“以情动人”、真情打动人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2004—2005年这两年里,笔者每年先后有20多篇新闻稿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采用,这对于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在福建漳州有一个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这为笔者深入采访中国女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非因此每个人就都能采访到第一手的“独家新闻”,下面笔者将谈谈获取独家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张含丹 《新闻窗》2006,(3):62-62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这十二个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5.
“勾推采访”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总结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6,(11):53-54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文中这样描写总理的对话:“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总理的这些话,读来亲切、自然、感人。让人感受到“平民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爱民情怀。共和国总理冒着高…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青年记者》2006,(10):33-34
刊登在《新疆日报》2004年2月15日上的通讯《达吾提·阿西木北京探亲记》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最高奖一等奖。新疆是我们祖国的边陲,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个国家的总理能与一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农民结亲,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日到12日.我们作为解放军报特派记,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卡塔尼亚执行对第三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报道任务。始料不及的是.这是一次相当艰苦的“海外拉练”式采访。回顾全过程,我们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