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某,第一次成为住校生,一间寝室6个人,对这种零距离的集体生活很不适应,同时学习状态也不理想,在课堂上逐渐感到自己不再具有以前学习中的优势,颇有失落感,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也不是很愉快,情绪波动很大,容易感到疲劳。他说“感觉班上的同学特别是室友对自己有排斥的味道”,“可能因为以前在班上学习成绩好,养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和同学很难沟通”,  相似文献   

2.
心理咨询     
娟子老师:您好!初三了,我的心情好像一下子沉重了很多,总想如果考不上高中怎么办?爸妈对我的希望很大,再加上作业量增加,使原本快乐的我变得性情暴躁,看什么也不顺眼,心里很烦。尤其是那些因没考上学自杀、离家出走之类的报道更使我感到恐惧。我害怕看到父母伤心,我害怕自己考不上。这一系列的恐惧,使我的性格改变了许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控制自己暴躁的性情。您的学生吴佳吴佳同学:你的心情我能理解,的确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在任何人身上都很难承受,但从信中可知这些“包袱”都是你强加给自己的,而并非实际存在,而你…  相似文献   

3.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择业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逐步展开,大学毕业生就业正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分配向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转变。许多大学生对这种转变还很不适应,在求职择业中走了很多弯路。这种不适应,有的是因为不了解政策,有的是因为不掌握信息,有的是因为方法不...  相似文献   

4.
王其昌 《职教论坛》2003,(14):27-27
如何使职校生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培养他们良好的择业心态,是职业学校就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就此作些探讨。一、当前职校生择业心理误区及产生原因1.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时舆论的支配,追求热门,盲目从众,很少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结果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2.求闲心理。有的学生总希望找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不愿迎接挑战,不思进取。怕吃苦。3.求点心理,即找大城市,留恋家乡,片面强调地区观念。有的同学非大城市、沿海城市不去。到了这些地区,方知有多方面不能适应。相反,又有的同学一味留恋家乡,失去了一些更好…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一位大一女生走进了我的咨询室。这个女孩子向我咨询的是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她长相一般,穿着符合同龄人的特征,与一般情况下产生交往问题的学生不同,她性格并不属于内向型,说起话来流利千脆,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原因使她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发生障碍了呢?我们开始了交谈。 该同学进入大学读书已经有半年多了,却始终不能融进所在的班集体,和同学相处时总觉得有很强的距离感,没有一个朋友。平时与同班女生在一起时感到无话可讲,并认为现在同学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缺乏真诫。这种情况让她更加怀念高中时的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同学反映老师讲解习题时都能听得懂,但是自己独立解题时却感到非常困难.出现这种困难的原因除部分同学对概念把握不准、对规律理解不透之外,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不会审题.物理问题虽然  相似文献   

7.
时下,许多职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成立了介绍学生就业的专门机构,使一大批职校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可叹的是,有的学生不珍惜就业机会,擅自离岗的事例屡有发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分析原因,笔者觉得除了学生自身素质需加强外,职校对学生的择业教育恐怕也有失误之处,以至于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资待遇。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就业倾向:工作须轻松,待遇要优厚,却不考虑自己实际能力如何,能否适应用工单位的工种需求。值得反思的是,相当一部分职校教师在就业教育时有意地渲染了高薪待遇,常以某些同学的高收入作为教育样板,忽视了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艰苦创业的教  相似文献   

8.
因为就业高峰后浪推前浪,所以,工作成了抢手货。职场新人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更小的择业机会,为了生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首选。但工作后觉得与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相差太远,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自己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从而搁浅了向前发展的脚步,甚至向后退步。  相似文献   

9.
孟德宏 《英语沙龙》2014,(11):58-59
刚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开始学习怎么进行集体生活了。其实。跟自己的“同屋”、“同窗”相处,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就像张爱玲所说。“人生就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集体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却因为性格、习惯等诸多的不同,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复杂而可厌。  相似文献   

10.
铃兰     
铃兰的花语是纤弱。我们常常可以在来稿中看出作者的性格。活泼开朗,文静可爱,豪气万千,都有。但是,有一些同学却是这样的:他对自己缺乏自信,讨厌自己害羞的性格,面对自己想争取的事物又会不自觉地面红心跳,令自己烦躁不已。比如,他想参加篮球队,却担心自己技术不够别人的好;她觉得自己可以担任班长,却怕在竞选中被同学笑话。于是犹豫再犹豫,终于没有出声,终于还是默默无闻。也许从外表看,你们并不纤弱。纤弱的,是内心。其实,我猜你们的心里也有大胆的冲动,也想站起来大声地说出你的渴望。我很欣赏一句话:“只要你假装勇敢,没有人知道你不勇…  相似文献   

11.
周大平 《教育》2007,(2S):34-34
近几年,不时有报刊披露这种现象:一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一到面试就“发憷”。他们面对招聘者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结果不能不在接受心理素质考量这一关口败下阵来。一位大学教授认为,确有一部分性格内向、不易与人打成一片的学生,因为在众多优秀同学中总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在人才济济的竞聘中十分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12.
19岁的王硕曾是新疆昌吉一所重点中学高二尖子班的学生。由于同学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让王硕感到很不适应,性格也变得怪异,撕书、不交作业、经常发呆……经医院诊断,王硕患上了抑郁症。"这个世界一点也不美好。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患病后,王硕常常这样自言自语。2012年5月4日,举国青年都在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王硕却选择了以跳楼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及相关背景某女,某市初一学生。出生于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从农村学校转学至市区小学就读。她自述很渴望交到好朋友,但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分敏感,影响了人际交往,很难交到好朋友。比如,当自己和同学打招呼时,如果同学不回应,就觉得同学不喜欢自己,于是焦虑、委屈、生气,并暗暗地想以后再也不理她了。明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对,同学也并不一定不喜欢自己,但她还是不能平息自己的情绪。这种过分敏感的情况以前也有过,但是进入初中以后表现得更加明  相似文献   

14.
性格狙击战     
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和电子邮件,其中同学们问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性格能改变吗?内向的能变成外向的吗?情绪多变的人能变得理智一点吗?”心理专家认为,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接受自己的性格,比改变自己的性格更重要;虽然性格不容易改变,但是,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却是可以不断调整的。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起点,正所谓性格即命运。我们可以修正和完善自己性格中于己于人不利的部分,使它更能适应我们所生活的团体和人群,并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这是摆在每个面临就业的同学面前的两难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就业”成了大多数毕业生求职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能够找个地方先上班,能够先养活自己,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目标。虽然“就业”的压力远远大于“择业”,但大多数同学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还是非常谨慎的,一直在平衡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笔者近五年的招聘及个人经历看来,第一份工作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影响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2007,(6S):11-11
广西南宁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学习不错,可他却显得很孤独。老师找他谈话。他一句不吭,也很少与同学一起玩,在家也不爱说话,对谁都冷淡。这种性格将来怎么走向社会啊!  相似文献   

17.
艾军 《求学》2004,(7):85-87
六月决战,不仅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抉择的较量。许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只注意专业的冷热,而忽视自身的人格特点(即自己最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选择了一个不适合的专业,即使能顺利地升上大学,却可能为将来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而懊悔终身。  相似文献   

18.
典型案例: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性情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薛宝钗抱拙守愚,贤淑谦厚,随分从时,端庄仪表中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林黛玉寄人篱下,仍不改其禀性,伶俐孤缴,光芒毕露:两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很多同学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自己创作时却又无从下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散文写作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