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与陈瑞苗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新闻大学》上期发表的陈瑞苗同志的文章——《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提出商榷。陈文中“对新闻价值的哲学思考”一段,涉及到新闻和新闻价值的定义问题,我想谈谈由此“思考”引起的思考。首先是新闻的定义问题,陈文列举了现在见之于一些论著中的四种表述:1、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3.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二者的界线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创造性,而在于创造性程度大小上的不同。新闻中发生过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许多都与“再造性想象”有关。可见,靠“再造性想象”写新闻是危险的,难免造出假来。  相似文献   

4.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二者的界线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创造性,而在于创造性程度大小上的不同。新闻中发生过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许多都与“再造性想象”有关。可见,靠“再造性想象”写新闻是危险的,难免造出假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97岁末刊载了《新闻:图片的地位及其他》一文,对报刊中如何运用图片,加强报道力度和深度提出不少有益见地,读后感触颇深,获益匪浅。但对其最后一节,认为图片也可做加减法,不敢苟同。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铁则。任何人、任何媒体都不能越雷池半步。新闻图片也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7.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还处在创建过程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时代,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术领域,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本刊今年第六期主张对新闻“转轨”问题开展讨论,这一期又发表了朱向霞同志就“信息新闻”问题同宋志耀同志商榷的文章,目的都在活跃新闻学术界的气氛,以利于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规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并且有利于当前的新闻实践。在探讨和争鸣时,请能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各抒己见,以理服人,避免门户之见,意气用事,有碍团结。  相似文献   

8.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卢纯田同志的主要根据是:这一概念的词义和它的内容不相一致;缺少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即违反辩证逻辑的对偶性原则;不够约定俗成;适用的范围不够大。笔者认为,这几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愿同卢纯田同志共同探讨。笔者感到,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关键不  相似文献   

9.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和今年第3期)宣传他的这一观点。多年来,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存在视野狭小,课题陈旧的缺陷。艾丰同志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新闻实践中实际存在而又为人们不注意的问题,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勇于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图书情报工作》1993年第5期刊登的汪春彦同志《在著录项目中增加邮政编码的设想》(以下简称“汪文”)的文章,觉得“汪文”设想的主旨是好的,即想为读者多提供一条有关文献出版方面的信息,便于沟通读者、作者和出版者之间的联系。但是,“汪文”也存在两点不足,特此与汪春彦同志商榷。 ——《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规定,著录格式分为六大段九大项,每个大项目之下又相应设置若干个小项目。各个大小项目之前均设置有相应的识别符号(即前置符号),这些识别符号与《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所规定的国际通用标准符号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是客观事物与新闻报告人主观认识的统一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客观事物是新闻的本源。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新闻,即要反映快,又要报的真,而在事件的发生和形成报道之间首先就存在着时间差。即使新闻报道人是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又是个独具慧眼,倚马可待的写作快手,要达到新闻最起码要求的真实。这"快"与"真"的矛盾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一期《新闻业务》上,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一文中,提出在新闻的语言运用上可以采取某些“夸张”手法,并且认为只要“夸张”得当,它将不等于对事实加以歪曲的“浮夸”。对这种看法,我有一些  相似文献   

16.
李良荣教授在《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一文中,就如何扶持党的重要喉舌媒体,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第一条是“给予重大新闻的独家报道权。例如,重大政策、举措出台,重要党政领导的任免,党政主要领导的访谈等,这有利于树立党的媒体的权威性”①。其实,类似的主张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过,早在1998年,《新闻战线》杂志发表的《提升党报经济报道质量的战略选择》一文中就提出过同样的主张,而且有着更为详细的解说:“请求中央在重大经济新闻发布方面给党报以支持,一年中可授予党报若干次重大新闻独家发布权和第一时间发布权。独家发布权指的是这些…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到目前形成了两种认识比较一致的新闻定义:即陆定一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甘惜分的“报道和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这两个理论体系,从本质上看,有三点是共同的。一是“新发生的”,二是“事实”。三是“报道”。甘说从字面上看多了一个“手段”,陆说中把“手段”二字隐蔽起采了。本采勿需非议,但过细品味,尚有商榷之必要。恕笔者大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在其基本服务中并不存在制度性收费。办证费(工本费、手续费)不是制度性收费,它不是图书馆从制度上所作出的一种安排。押金、超期罚款和损失赔偿金也不属于制度性收费,它们只是图书馆在工作中所采取的保障性措施,和收费服务无关。图书馆应取消办证费,坚持免费服务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者提出以主题目录的基本论点为基础,探索一种口录工作向新技术过渡的方式,来加强目录间的联系,满足多重检索的需要,发挥主题目录的更大作用。这就是:以主题目录为主休,通过分类号码和馆内现有的分类日录联系起来,把主题检索方法扣分类检索方法的优点集巾在一起,扩大目录的实用性、多徉性和检索深度,提离检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