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师教育应更多地注人素质教育的含量.现在的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可以想见,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把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目前,教师队伍中仍存在职业道德水平下降、教育教学水平较差、科技素质较低、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观念落后等不适应素质教育开展的低素质现象.因此,高师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广泛利用教育管理的多种方式方法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提高高师生素质,培养高师生将来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者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生必须具备符合师范性的创新能力要素,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教学技能的创新。高师课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育资源,扩大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培养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高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是高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教育的实践证明,构建高师生的现代教育观对其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支撑作用.本文根据近三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就英语高师生应具备何种教育观和如何建构这些教育观,以促进其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等方面阐述了美育在高师教育中的地位,分析了高师学生应具备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四种审美素质,提出了加强美学课程建设、加强艺术教育等实施高师美育的五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师生的职业情感是指高师生对教师职业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高师生师范专业素质的重要体现。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培养模式欠科学合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有待优化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准教师的专业归属感、职业认同感普遍缺失。高师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双师"意识,重视课堂教学中对高师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培养一支精手从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根本在于实施高师素质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师生全面素质的主渠道;探索素质教育的模式,是当前高师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我们开始了“改革高师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模式,发挥教学系统培养师范生素质的多维功能”的高师教育课题研究。这一研究旨在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模式。一、构建高师素质教育中教育科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李岚清同志指出:“师范院校要率先进行素质教育。现在师范院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现在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研究和确定好实施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价值取向,对于正确处理相关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加强高师素质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应由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艺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五个方面构成,每方面又应有相宜的培养重点,共同反映现阶段高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价值取向,形成跨世纪“新型师资”职业素质的鲜明特点.试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基础.我们应全面提高职业教师自身素质.概括起来,需开展"四个加强、一个提高".即加强职业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加强职业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强职业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职业教师职业培训能力.要实施这"四个加强、一个提高",关键是职业教师要具备以下的优秀的职业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9.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总要提出具体愿望和条件,这就是要求。高师开展素质教育也必然提出一些要求。高师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可分成主观的、客观的、内部的、外部的各类要求。那么,高师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有哪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高师素质教育中,必须解决如下一些问题,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一、肃清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高师开展素质教育首先要肃清广大师生头脑中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师的教师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和教育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着应试教育方法进行。学生在…  相似文献   

10.
高师生应当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主动、自觉地对照教师职业的要求形成明确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意识.高师生专业发展意识成熟与否表现在角色认知、角色认同、专业自尊和自我调控四个方面.影响因素有以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环境、高师院校的培养方式以及高师生的个人因素三个方面.高师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师生专业发展意识的养成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与问题 1.高师教育实习的特点教育实习作为高师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掌握其特点,并据此指导其开展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教育实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教师职业的方向性,即高师教育实习是教师职业的需要,高师教育实习应以教师职业为方向,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2)训练形式的实践性,即教育实习是高师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对高师生进行职业的实践训练;(3)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即教育实习这门课程的实施,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为了适应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师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应充分认识高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其运动实践能力、组织计划能力、体育教育能力和体育卫生保健能力,使高师学生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素质主要包三个方面,责任、努力和技能.责任是指个体生存应遵守的规范;努力是指个体生存应遵循的态度;方法是指个体生存应具备的技能.素质教育是致力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育.探讨教育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厘清两个概念。素质教育的充分条件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即实施什么样的教育的确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不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就受到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教师教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培养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从高师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出发,围绕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从生师互动的角度探讨了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教师教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培养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从高师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出发,围绕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从生师互动的角度探讨了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参与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自立择业成为高师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趋势等条件下,高师院校必须就学生分配就业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一要强化师池意识,立足于为中学等学校培养师资;二要努力6提高高师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三要转变高师学生就业观念;四要建立高师毕业生的就业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应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可以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能力三方面的进行构建。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完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谈高师院校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呼唤科研型教师。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即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它需要教师自身的学习、培养、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等。高师院校应适应教育变革的新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对师范生学科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利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启发培养师范生的创造力和科研探索精神;综合开展各项活动,锻炼学生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学胜 《文教资料》2007,(26):87-91,7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认识的偏差和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的现象,使当前的教育改革出现一定的挫折或走了一段弯路。为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人们必需提高认识,敢于改革、实践。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即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扩大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本文就更新观念、强化师德、提高业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论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艰苦奋斗精神熔铸当代师魂中共四平师范学院委员会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精于素质教育师资的历史重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高尚的师德、高超的师能,而且要具备安贫乐道、鞠躬尽瘁、埋首耕耘、乐于奉献的师魂。四平师院以艰苦奋斗精神熔铸当代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