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要的文件需要让公众知道,新闻媒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把文件转达给公众:一是全文照发;二是改写成新闻.《轻工部》一稿是由文件改写的一条消息,对文件主要内容做了简要介绍.但是,这条消息对新闻的特性似乎有所忽略:全文几乎都像是节抄于文件,而没有从新闻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为了帮助学员学好新闻写作课,特请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的万联众选录了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供大家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原载1987年12月28日《石河子报》,被评为当年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作品,收入《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时,有关同志还写了评析。万联众同志这次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构思一条吸引人的新闻导语;(2)尽力把新闻主体写充分;(3)要讲究提行分段艺术。尔后,万联众同志作了示范改写并写了《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消息的思考》一文。发表在今年8月15日的《学员报》上。改写,是练习新闻写作,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转载的目的是请读者思考:假若让你改写这篇消息,你将怎样改得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4.
黄永跟是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巨化报》社编辑、《中国记者》特约通讯员、《警钟长鸣报》特约记者。近三十年来,他已先后在新华杜、《人民日报》、《中国记者》、《工人日报》、《新闻三昧》、《浙江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和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2000余篇、论文120余篇,共计几十万字。黄永跟十七岁投笔从戎,在  相似文献   

5.
这个世界繁忙而有序。繁忙自不必说,“有序”二字则是让我们在自己职业的位置上恪尽己责。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的主任编辑梁国安,就是这样的人。 梁国安出生于豫中黄泛区腹地,村里文盲占49%,后来,梁国安通过自学,也只是达到高小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他把村里发生的事写成稿件,寄往新闻单位,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近百家新闻单位发表各类体裁的文章3000多篇,内容涉及工、农、商、学、兵等。1988年8月,梁国安被破格录用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梁国安做起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6.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好文章解渴     
读 了《新闻记者》第3期刊登的陈力丹先生撰写的《用理性和知识考察新闻源》一文 ,感到非常解渴。该文以《人民日报》发表的《敢峰就歌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一文为例 ,仔细分析了这条新闻“假”的理由和产生的原因。全文有理有据 ,丝丝入扣 ,令人心服口服。贵刊编辑大胆地把那篇假新闻原文也附在版面上 ,更有助于读者进一步分析、思考。为什么有些媒体会出现令人惊讶的假新闻 ?这一问题很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重视。我们的记者编辑大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 ,更应避免新闻宣传中的失误 ,少犯不犯一些低级错误。新闻工作者缺乏一些科学常识是不…  相似文献   

8.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9.
书讯     
《实用新闻学基础》和《新闻写作学》四川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邱沛篂、张惠仁和教师徐怀钰、余杰共同编写的《实用新闻学基础》,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的原则和方法,各种新闻体裁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新闻评论的特点、功用、分类和写作方法,以及新闻编辑艺术等。张惠仁编著的《新闻写作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欣文)  相似文献   

10.
还是在第8届全国好新闻选评活动的今年5月份,有人间及上海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为什么入选的新闻作品比较多,要我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我说,这是因为两报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作品、制作新闻标题、设计报纸版面等方面,新闻的价值观念比较强;报纸上发表的新闻价值高的作品比较多,在评选中入选的机会也就自然多了。记得当时我  相似文献   

11.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2.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3.
侯磊 《军事记者》2013,(8):56-57
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新闻理论上的每一点创新都来之不易。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杂志主编朱金平,长久以来不断致力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先后出版过《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军事新闻摄影论》与《舆论战》等多部实用新闻学方面的专著.发表过100多篇新闻学论文与新闻工作评论。尤其是他在新闻理论创新上的勇气与突破,令人敬仰。  相似文献   

14.
新闻书讯     
《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一本丛书性质的出版物。一九八四年选编的第一辑,收录了新华社业务刊物上发表的评析新闻作品的六十八篇文章。第二辑共收录文章一百四十五篇。为便于研究,本辑附有部分原稿。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发扬业务民主,加强对新闻写作的研究,探索新闻写作的规律,促进新闻改革的发展,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单位的师生,新闻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新闻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组版编辑的图片意识和处理禁忌杨志勇我认为,一个合格的组版编辑大致应具有三种图片意识,注意四条图片处理禁忌。独立的新闻体裁意识。图片新闻主要是通过形象、辅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来传播新闻,是能够冻结时间、运动、倒转还原新闻事件现场实况的报道形式。文字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16.
一、新闻侵权的内涵和成因如今人们对新闻侵权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它是指新闻行为人在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传播不真实情况,或情况真实但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依法应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7日连续发表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受到广大读者的你赞和新闻界的重视,被人们誉为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体裁)。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方位》与《觉悟》的作者这样说:“两篇文章,说是通讯也行,专访也行,评述性新闻也行,解释性报道也行。”他们把这两篇文章称之为“四不象”的综合写法。他们认为,先不要急于给这样的文体下定义,只要承认它们是新闻就行了。首都新闻界公认这两篇文章是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和散语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首先,这两种体都是语言艺术,都要求在遣词造句上准确、鲜明、生动。事实上有些新闻作品你很难把它归属到哪一类。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黄延骏的《今日自帝城》、范长江的通讯集《塞上行》等。这些作品似乎介于两种体之间,把它们划入通讯范畴可以,把它们归入散范畴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两种体裁都强调真实,凡是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和人物都可以通过散式新闻的形式及时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出版报》1989年4月29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醒目文章,题目是《“附报”——一个新话题》,引起了新闻界同行们的注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时年仅23岁、跨进新闻界不到两年的《宜昌日报》编辑胡学军。这位师专中文系毕业生,从事编辑4年来,已发表新闻作品400多篇,20多万字,其中省么上1。万多字.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10多种新闻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2篇。近三年来获省级以上新闻奖5次,论文奖2次。  相似文献   

20.
由解放军报社新闻研究所、长征出版社与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举办的朱金平专著《新闻编辑论》研讨会,8月14日在京举行。朱金平同志系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事记者》杂志主编。这些年来,他在发表大量的新闻学术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之外,还撰写出版了《舆论战》、《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新闻记者论》等专著,受到广泛好评。《新闻编辑论》由长征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为其题写了书名。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对这本专著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新闻教科书。这里摘发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