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爱才与用人     
《大公报》的传统作风是爱惜人才,善于用人,从而使大批人才崭露头角。事例很多,略举几例: 范长江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同时向平津儿家报纸投稿。胡政之发现范是个人才后,让报馆驻北平办事处通知范,以后专给天津《大公报》写稿,每月周定稿酬15元(相当小学教员的一月薪俸)。1935年  相似文献   

2.
丁宝桢 (182 0~ 1886年 ) ,清乾隆晚期贵州平远州 (今贵州省织金县 )牛场街上人 ,原名琼选 ,号稚璜。丁宝桢自幼聪颖好学 ,能文能武有韬略。 1843年 (道光二十三年 )在平远中举 ,185 3年 (咸丰三年 )成为进士 ,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奔热河后二年外放湖南岳州、长沙等处知府 ,继迁山东按察使 ,布政使 ,巡抚。后以斩奸宦安德海、修治黄河有功 ,以及诸多政绩显著 ,升任四川总督 ,挂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卒于成都 ,世称丁文诚公。1860年 (咸丰十年三月初十日 )丁宝桢出任岳州知府 ,从此踏上了他风云变幻、充满传奇色彩的仕途 ,并掀开了他政…  相似文献   

3.
轶事     
一次座谈会上,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专家,开列了一张张志氏作品书目的单子,拿到诗人面前,用中文写道:“您最喜欢哪一本?”张志民笑笑,在这位朋友的本子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我最喜欢的,还没写出来。”艾青谈到有种诗坛投机商时说:“有人好象听‘天气预报’写诗,总是手忙脚乱,下赌注,又往往下错。以为一个人要倒了,赶紧上前打一棍子,没打死,被打的人  相似文献   

4.
烟台警备区某团领导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爱才、识才、招才,在每个报道骨干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服役5年的战士报道贝,即将告别军营,领导尽心尽力想法留下了他服役已满五年的战士报道员姜福,就要告别车营返乡。眼看着人才要走,怎么办?党委会上,形成了一条决议:要让辛勤培养的报道骨干继续留队作贡献。于是,他们以党委名义专题报请上级给予批准。同时,团长、政委向上级打电话说明情况。党委爱才、留才的举动,得到了上级同意。1991年8月,将分配到警备区的新闻骨干得干名额,分配给了姜福。人才终于留下了,领导悬着的颗心才…  相似文献   

5.
张伯苓轶事     
《出版经济》2006,(2):13
南开中学自从1898年的严馆时期,只有几个学生,两年后,合并严、王两馆,中学部成立,也只有学生73名,一直发展到全国解放前夕(1948年),前后五十年来,南开建成了大、中、女、小、渝五部,在校学生,计达四千余人,历年离校的校友,更不下数万人.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轶事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轶事     
叶新 《出版参考》2006,(3):39-40
熊十力,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贞(或子真),民国后以字行,后更名十力,自号漆园,又号逸翁。湖北黄冈人。1885年2月28日(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生,1968年5月23日因患肺炎病逝,终年83岁。[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书呆轶事     
书呆姓史,史什么不知道,书呆是他的绰号。某某大学经济系研究生。不愧是学经济的,史书呆很实在,一是一,二是二。  相似文献   

9.
文奎堂轶事     
文奎堂是解放前北京规模比较大的一家书店,设在当时北京古旧书业的另一中心隆福寺。文奎堂的开业颇具传奇色彩。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公贵族纷纷逃亡。有个河北束鹿人在王府做仆役,留守王府,替主人保住了家产,主人奖赏了许多银子。这个仆役就用这笔银子开了文奎堂、带经堂两家书店,请的老板都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文奎堂做各个王府的买卖比较多。启功先生年轻时,就经常读文奎堂的书,当时他们家与文奎堂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0.
编报轶事     
也许初来乍到者都会对一项新工作产生比较强烈的好奇感,发生的一些事因而就显得荒诞不经,离奇有趣或令人忍俊不禁.在总编室做了半年的专栏编辑,感觉如上.采编漫笔  相似文献   

11.
报人轶事     
本刊新年辟出漫画专栏《漫人漫语hu(汉语拼音:画、话)新闻》,欢迎专业、业余新、老漫画家紧扣当前新闻、传播、宣传领域百态千姿万象,挖掘题材,创作漫画。也欢迎大家撰写关于新闻漫画的文章。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编者  相似文献   

12.
蒋纬国轶事     
蒋纬国(1916~1997),号念堂,浙江奉化人,生于上海,蒋介石次子,蒋经国之弟,乳名建镐,国民党将领,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1936年,蒋纬国以陆军少尉身分赴德国深造,在山地兵团受训,  相似文献   

13.
农场轶事     
赵"部长"之死1973年的春天,我下乡到皖南山区练江牧场。刚去牧场的第一周,就参加了新职工教育学习班。我记得在学习班上领导宣布牧场三大纪律:一、不准抽烟喝酒;二、不准开小灶;三、不准谈恋爱。前两条人们犯错,似乎无人追究,可犯第三条错误就容不得自己了。  相似文献   

14.
梁衡轶事     
贾静  成青华 《新闻知识》2002,(11):16-17
梁衡,原是光明日报名记者,1987年调新闻出版总署担任领导职务,亲历了中国报海波澜起伏十余年。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在新闻、文学两界,均可谓素负盛名。近日,我们作为新世界出版社《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在北京和梁衡作了竟日长谈,现据梁衡“谈经论道”之余,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梁衡鲜为人知的轶闻若干,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15.
韬奋轶事     
翻阅一九六三年六月出版的《湖南文史资料》第四辑,上有刘恭所作《我所知道的中统》一文,其中记载了邹韬奋同志面斥特务头子徐恩曾一段故事。曾任国民党中统局副局长的徐恩曾,与邹韬奋同志在南洋公学同过学。有一次,徐邀邹到中统局谈话,在座的还有国民党中宣部长潘公展。这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装出满面笑容对韬奋同志说:“老朋友,你有你的政治见解,我完全同情你的苦闷。这年头谁满意  相似文献   

16.
王云五轶事     
王云五(1888-1979)号岫庐,广东省中山市人,祖辈世代务农,后来其父弃农经商,在上海开设一小店,王云五是在上海出生长大的。由于“出身寒素,原无恒产”,王云五仅念过三年私塾,十四岁就当学徒。他利用业余时间,顽强自学,依靠各种辞书和通过当时外国人在华举办的函授学校等途径,刻苦钻研,广泛涉猎,把一部大英百科全书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他终于成了一位知识渊博、声望颇著的学者。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曾编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轶事     
名字"十力"的由来 1922年,梁漱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五年之后,打算抽身自己办学.北大校长蔡元培让他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梁认为唯识学应该请南京欧阳竞无大师门下的高足来讲授.蔡校长让他代表学校去聘请.其时,熊子真已在欧阳竟无门下求学,又与梁有学术上的往来,最后梁选中了熊子真.由于蔡校长十分赏识熊在佛学研究上的创见,加上哲学系教授林宰平的揄扬,熊便成为北大哲学系主讲法相唯识之学的特约讲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轶事     
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勒丽·蓓蕾,在担任普立兹所办的纽约《世界报》记者时,社会上传闻纽约克威尔岛疯人院里存在着虐待患者、侵犯人身的行为。由于疯人院控制十分严格,人们很难搞清事实真相。勒丽·蓓蕾大胆地想出了装疯卖傻到疯人院里去侦察的主意。人们把她当成了真疯子,送进了纽约伯勒克威尔岛的疯人院,当了好几个月的疯  相似文献   

19.
20.
轶事四则     
《出版参考》2014,(3):43-43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