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不断扩大,体育课的任务与目标要求越来越高。改变目前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外活动和兴趣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是真正实施“体育课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对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有关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第二课堂已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相关理论比较,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与体育第二课堂有关的几个基本理论概念容易搞混,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同时建议,把体育第二课堂、课余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尽快地列入课表,以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加快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与教育规格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得到及时更新。就体育教学模式而言,需要构建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出发点,构建与实施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高校体育目标要求,是高校体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1.“新快乐体育”目标:从完成任务向“教学即生存”转变。“新快乐体育”不应拘泥于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从更高的层次出发,为学生的生存服务。教师首先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为健康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还要从生命的意义和人的自我实现上来把握体育教学,把教学看作是学生的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让学生能充分体验生命健康存在和发展的乐趣与价值。以新课程教学中对自然体育资源的开发为例: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旷野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利用…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当前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其本身通过合理的运用让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积极地提升了整体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让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好的培养,并且也对于当前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体育教学情况,对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现状,探讨学校体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廖显图 《广西教育》2023,(12):161-164
本文论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提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路径: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内外教学目标具有连贯性;提高教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力,保障课内外一体化高效运行;加强课内教学与体育俱乐部、社团或协会的联动,实现课内外协同育人;建立健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  相似文献   

8.
吴华 《教书育人》2012,(Z2):124
随着"阳光体育"这一计划的实施,新一轮的体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落实"生命一和谐"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阳光体育的开展不是一句空谈,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搞好"阳光体育"活动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我校体育课程结构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在依托自身实际和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富有特色和实效的体育课程结构。新型体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健康第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发力点,全面带动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等有序、高效开展。总体目标是切实形成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结构,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等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依据上述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们设计了由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必修体育选项课,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起始开设的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体育课,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俱乐部锻炼指导课,校级运动代表队队员开设的运动训练课,社团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达标”锻炼活动,有组织的阳光体育锻炼活动,有组织的校外体育实践9个紧密联系部分组成的新型体育课程结构。我校在新型体育课程结构基础上实施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树立“大体育课程观”,教学组织与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物质基础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等必须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理所当然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和调查,考察了湖北大学、海南大学、深圳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期望为三亚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启示,结合三亚学院目前的体育课程现状,提出了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鹏宇 《教书育人》2013,(12):100-101
综观黑龙江省诸多高校,少数高效采用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除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典型以外,其它院校大多以课内为主。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于2007年成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积极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探索,并于2009年下半年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实施,把传统、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体育教学特色,并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开展体育课程一方面来说是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体育技能,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探讨实现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怀君 《天津教育》2014,(21):98-9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署中,突出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国务院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相似文献   

15.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农牧区学校体育课教学,使之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对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新课程标准是以"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的课程改革,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三维健康观为出发点的,即:人的健康是指不仅没有躯体上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1.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过程。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过程具有比较稳固的特点。这些特点,几十年来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在许多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个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解,探讨了用健康第一思想引导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2001年--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由于赣南历来受各种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沉积,组藏着极其丰富民俗体育活动.如瑞狮、□狮、花棍舞、罗汉舞、三节龙、扁担顶力等.为此,结合学...  相似文献   

20.
据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素质令人堪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此,必须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学校体育校长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切实把体育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