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许多哲学家都曾对"本质"概念进行界定。这些观点彼此存在很大分歧,但一致同意,本质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马克思不仅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将事物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分析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而其理想本质则是通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有不同的表述."本质先于存在"关注的是过去; "存在先于本质"关注的是将来;而本文提出的新观点"存在即为本质"则强调现在,表明了一种现实的人文主义观.建构这样一种教育哲学观,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哲学路径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本质主义哲学强调“本质”概念的普遍性及其相对于“存在”的优先地位。与之相对,阿奎那建立了一种本质特殊学说,转而强调“本质”的层次性以及个体化原则,进而从根本上颠转了本质主义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与人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展开过长时间的讨论,认识正在深化。但是,至今为止,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仍各据一理,各执一端,认识远未能统一。笔者认为,在这场争论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对“本质”(或“本质属性”)的概念不明确。例如,不少同志把两个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直接当成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实,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规律性联系;本质属性则是指事物的内涵,是指某类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它各类对象相区别的特有属性。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德性的动物且是政治的动物",我们能够期待于社会并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自身之德性;马克思提出"人是能在社会中间使自身个性化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我们可以期待自由人联合体之实现,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之实现;马克思"现实之人之潜能之于现实"是现实之人于主体实践活动,即有意识的对象性生命活动中充分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6.
对于"必然地得出"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从"四谓词"理论,即:"定义"("本质")、"固有属性"、"属"、"偶性"这四种"谓词"和"三段论"出发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以语言为切入点,将社会现实生活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小说的语言是被社会现实生活化了的。实际上,他把小说等同为一种现实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认为小说具有杂语性和开放性两个特点。巴赫金小说本质理论体现了小说本质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向:追求开放中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本质主义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哲学理论,但亚氏本质主义只适于刻画类事物的本质,对个体本质无能为力。分析哲学家克里普克借助其可能世界理论提出的新本质主义弥补了亚氏本质主义的不足。从辩证哲学角度把握两种本质主义及其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理论的成就与问题,形成严整的分析型本质主义纲领,也可以体现辩证哲学和分析哲学相互为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是对存在世界的本质、规律的一种终极说明。建构法的本体论有两个原则:一是以普遍必然为原则;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前者以神学法学为代表,后者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法学派等为代表。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二者统一起来;马克思把二者统一于经济基础,指出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理解"人"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于实体化的、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抽象的"人"以及人的本质上。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及其丰富生命特性的忽视和遮蔽,阻碍了对人的真实个性的理解。马克思对这种遮蔽人的真实个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与消解,从而还原了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为人开启了切实理解其本性的全新哲学视域,进而为人类实现自由个性创造了思维方式层面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是通过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现实本质的自觉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抽象的正义和具体的正义;抽象的正义包括自然的正义和传统的正义,具体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分类不仅符合古希腊人的常识,而且有着相应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从理论的角度看,哲学上的"二因"和伦理学上的"中道"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正义分类的理论基础;而希腊人的宗教观为自然的正义和传统的正义、政体观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提供了现实基础."公平"和"交换的正义"由于缺少相应的基础而不属于独立的正义分类.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正确理解教育本质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揭示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教育的出发点是两种生产理论。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其中的联系,探讨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美是什么、这是个困扰过多少古今中外美学家的问题。柏拉图对美的论述可谓洋洋洒洒,但是最终仍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嗣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学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对美的本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他们或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如黑格尔和康德;或从物质世界中寻求美的本原,如亚里士多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或认为美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事物的关系中,如狄德罗。然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的  相似文献   

15.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正确理解教育本质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 揭示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教育的出发点是两种生产理论。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 分析其中的联系, 探讨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周代的礼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周礼的基本内容和周礼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周代礼文化的精神本质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出现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为了对当时的政体给予补救和改进,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是复杂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不同的政体类型之间存在着混合形态和模糊地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不同的政体类型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近似值。正是这种非实质的差异,为政体的演变和保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地方本科"与高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血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二者的本质一直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教育分工和人才培养定位。对不同教育本质的认识,应从教育体系内部寻找,特别是从相邻的教育类型间加以区分。依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和教育分工,综合性大学的本质在于学术性、研究性;应用型本科的本质在于专业性、创新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技术技能性;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基础性、通识性。  相似文献   

19.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人本质曾做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的需要"三种不同的界定.目前学界对这一理论的解读方式要么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要么将其界定为三者的简单叠加.其实,这三种结论间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它们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在赋予人的本质以具体历史性的同时遗失了前者蕴含的宝贵的主体能动性维度,而"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的命题则扬弃了上述理论的不足,有机整合了人与历史两种不同的考察向度,实现了人的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人的逻辑的完美统一,使人之本质中主体能动性得以复归.将"人的需要"视为人本质的最佳概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抵制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