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笔者在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却常发现孩子们没东西可画,画面不丰富,即使有构图、布局比较出色的作品,也只是范画的“复制品”。究其根源,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倡的“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艺术活动中的感受、表现”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创作?让孩子想画、敢画、会画?笔者认为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逐步培养孩子的艺术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 :在集体教育活动时 ,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 ,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 ;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 ,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 ,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活动一 :语言活动《敲敲长》幼儿园招聘新教师 ,面试内容之一是借班上课。新老师小非自定了一个语言活动《敲敲长》。上课前十分钟 ,原班的郑老师急匆匆地跑来 ,在我耳旁低声耳语 :“糟了 ,《敲敲长》两个月前我已经上过了 ,当时还是用课件…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有这样的梦想: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他们有的会演奏乐器,有的擅长书法,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精于绘画;他们有的能够亲近徐悲鸿、齐白石、毕加索、雷诺阿、罗丹,有的能够沉醉于《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多瑙河》、《田园交响曲》,还有的能够欣赏中国的古典戏曲,如昆曲、京剧、越剧等。我不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尊重艺术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艺术陪伴一生,他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你知道世界著名的《大卫》雕像是谁的作品?大卫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吗?大卫是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个人物——以色列人的古代国王。他少年时,就用卵石与带子击毙了危害人民的巨人戈利亚,为祖国建立了功勋。因此,大卫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宗教传说中的国王,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志十,ISop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用一块大理石雕刻一尊大卫像,政府请来很多名家,包括大画家、大雕塑家达·芬奇等,但是他们都摇头而去,因为这块大理石太硬了。这时,有一个人把这任务接了下来。他提出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7.
虽然《大卫.科波菲尔》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都是描写艺术家成长的上乘之作,但二者在艺术手法上各具千秋,其叙事技巧差异在开篇之处尤为明显。在《大卫.科波菲尔》开篇,狄更斯借小说主人公的视角,夹带作者本人的主观情绪,在赋予大卫以深厚的人性内涵的同时,也赋予人物塑造以一定的社会意义,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对理性认识的重视。《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开篇既体现了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的创新特征,也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挑战和突破,还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对感性认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曾艳 《今日教育》2006,(8):12-13
现象:有的孩子在活动中善于交往,但生活中遇到交往问题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有的孩子会有目的地运用一些策略巧妙地解决交往难题,表现出多种交往需要……; 自我对话:如何利用生活拓展孩子们交往能力? 孩子们会采用什么交往策略去达到交往目的?有什么交往需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和经典擦肩而过,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孩子;童年是美…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一部充满爱的教育名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那么的可敬。却又是那么的可怜.几乎都是没有孩子的人,有的甚至在贫病中去世。这种既可敬又可怜的教师形象在我国也是深入人心.“春蚕”、“蜡烛”被认为是对教师的赞美。教师是否就意味着牺牲?可敬就一定要可怜吗?其实,教师应该既可敬又可爱,既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相似文献   

11.
前言: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少一些和经典擦肩而过的机会,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  相似文献   

12.
"天上的雨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花有各种颜色?"为什么有的动物会游泳,而有的不会呢?"……好奇的孩子们经常会有各种问题。 学了课文《丁丁的研究报告》后,孩子们对研究报告这种形式也很感兴趣。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呢?然后再教他们用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艺术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犹如各种绚丽多姿的鲜花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一样,否则,花就根本不可能生长,这是常识,也是真理,由此,也足见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必要性。可是,这里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块土壤,却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花呢?有的是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的却是质朴素雅的兰花呢?……为什么有的土壤却又是什么花都长不出来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艺术不仅需要生活,还需要心灵,它不仅是生活之花,而且更是生命之花。艺术家不是工匠,艺术创作也不是凭借自己的技艺对生活进行刻板的模仿。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在作品中,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血  相似文献   

14.
[活动背景] 在一日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的孩子在进餐和吃点心前,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盥洗间里逛逛不洗手就出来了.这种逃避洗手的行为着实令人头疼.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根据小班《好行为、好习惯》德育活动,结合我园小班德育系列活动《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我创造性地开展了这堂德育活动课.  相似文献   

15.
《大卫,不可以》是本著名的图画书,曾获得美国1998年凯迪克大奖。它的作者是美国的大卫·香农,书里的图画都是他五岁时的涂鸦作品。那时.他是一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妈妈对他说:“大卫。不可以!”而且“David(大卫)”和“N0(不可以)”也是他仅会拼写的两个英文单字。长大后,他把这些涂鸦作品重新编排出来,每幅图画就是他小的时候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当我们看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和大卫一样调皮,做了很多“不可以”做的事。当爸妈看到时,  相似文献   

16.
两只蝴蝶     
《学前教育》2006,(4):34-35
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满目的春色,唧唧喳喳地说着,笑着……突然路边的广播里响起了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是《两只蝴蝶》啊。”随即合着音乐唱了起来“亲爱的,你慢慢飞……”孩子们热闹的大合唱顿时引来了游人的止足观看和议论。有的说:“唉,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唱这种歌了,他们知道自己唱的什么吗?”有的说:“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唱这样的歌儿呢?”带队老师望着沉浸在歌声中的孩子们和议论纷纷的游人,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您是带队老师会怎么办呢?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有位邻居曾向我诉说:“我孩子的老师总是说我的孩子调皮捣蛋,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身的缺点。难道我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好的地方吗 ?”看着她愤愤不平的样子,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与家长交流的艺术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与家长交流的艺术呢 ?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教师应掌握与家长交流的一般技巧。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一点小错误。有的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情况时,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不仅是学生,老师在生活中也会迟到,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客观情况无法避免。面对经常迟到的孩子,我们可否把他们的这种行为别太当回事呢?不久前,我在"人教论坛"上看到一篇叫《"糊涂"艺术》的帖子,意思是说:有一个平时不曾迟到的学生迟到了,老师没"按惯例"批评他,而是让学生主动向老师认错。就这种教育方法来说,这位老师能因材施教,说明比较讲究教育艺术。但一个"按惯例"却让我有一股想为迟到  相似文献   

19.
钱灿 《四川教育》2010,(10):21-22
亲子交流也需要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阿戴尔·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就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写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