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社会,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新兴消费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方兴未艾。调查显示,大多数河南在校大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对待网络消费,充分发挥网络消费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少数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结构不合理,缺乏安全和维权意识以及非理性消费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其网络消费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由于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之间,各方面还不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乃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各方面都受到网络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方式又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大众文化及消费。而且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一个重要目标客户群,很快就会结束校园生活走上社会,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习惯也会很有可能会延续到工作以后。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购物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体现了一部分主流的消费观,他们的网络消费问题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问题。因而,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统计学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帮助高校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净化大学生网络消费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尤其在近些年,女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学业生活方式呈现网络依赖的加剧,交往生活方式受到网络社交的熏染正引发信任危机,消费生活方式表现为网购消费、时尚消费和情感消费,闲暇生活方式呈现网络化和泛娱乐化的特征,婚恋生活方式更是遭受物化的扭曲。重构和引导大学生生活方式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抢占新媒体阵地,提升高校德育的话语权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60):152-15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消费的用户规模大幅扩大。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以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成为网络消费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素养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素养提高的研究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消费误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和谐及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消费不仅体现价值观,而且影响价值观。大学生文化消费以网络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使他们产生对价值观基本问题思考不足、对自我能力和价值认识出现误区、精神家园趋于荒芜。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文化消费、改善校园内外文化设施和环境满足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消费需求、坚持校园主流文化阵地以矫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不良趋势等方式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进行引导,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网络消费的便利迎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榜自由的特征,使他们迅速成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家长的过分溺爱、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困惑、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缺乏重视和引导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导致超前消费、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伦理性消费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加以引导和监管,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网民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流、娱乐消遣,而且对大学生的角色认知、个性情感、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网络调研、文献调研,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引导大学生网民走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消费的动力不容小视,尤其是网络购物,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消费已经白热化。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特点和出现网络消费白热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蚌埠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蚌埠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因子为个人因子、教育因子、环境因子和市场因子。其中个人因子是影响蚌埠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其次是教育因子,最弱的是市场因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网络文明的进程。本文通过实证方式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那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的商品消费异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消费异化论、后马克思主义消费符号论为理论工具,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消费方式异化等异化消费的症状,旨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网络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14.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鼓吹享乐和消费至上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出现了盲目超前消费、追求符号消费与网络消费成瘾的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要从弘扬主旋律、强化主阵地、依托家庭教育、强化自我教育这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取向,网络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出多元化、易变性和复杂性的趋势与特点。如何引导大学生摆脱网络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其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网络购物中的狂欢消费、展现个性特征的品牌消费以及短暂忘却现实的虚拟消费是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受到追求身份认同的自我需要、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与符号消费谋合发展等影响,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行为中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现象。过度的网络符号消费不仅会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漩涡,沦为丧失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而且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可以通过强化身份认同,提高消费素养,优化网络环境等路径,充分发挥网络符号消费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高职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行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现状和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绘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助推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网络消费时代。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群体。对安徽省九所高校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总体是科学、合理的,但也存在盲目攀比消费、泛娱乐化消费等问题。要想解决此问题,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缺一不可。只有四者协同发力,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克服网络消费带来的消极影响,拥有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和网络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休闲生活方式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休闲生活方式主要以球类、有氧慢跑为主,大学生最期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的运动项目以拓展运动项目和入会健身房两种类型为主.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而观赏性消费虽然处在第二位但是与实物消费所占的比例差距很大.动机和兴趣、所在学校的场地设施、自身经济能力成为影响体育休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发展趋势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网络活动参与主体,其拥有网络话语权直接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形式,引导大学生有效行使,并对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思考,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