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2.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3.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4.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因此,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深刻地进行日本文论与其他民族文论的比较研究。"物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感"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物哀"与"物感"的解析以及二者生成的原因的追溯,进行一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学理念,也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体现,在中国被理解为真情流露,触景生情之意。《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将物哀的审美情致发挥到了极致。而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体现出物哀之美。这是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互通,相互影响的结果。中日两国人民也是最具有物哀情致的真性情民族。  相似文献   

6.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彻认为幽玄作为一种歌体,不同于"余请体",也不是表现崇高美的"物强体",而是类似于"物哀体"。其"幽玄"论的美学属性,以"物哀"为根基,但它所展现的不是歌人对人生无常的即景式感慨,而大多融入了"本歌取"式的创作技巧,显示出女性的、梦幻的特点。未脱离人世的妖艳梦幻般现实,不仅构成正彻幽玄论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是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一幅画卷,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物哀"情调,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物哀这种独特的文学理念,对物哀的理解是研究日本文学史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9.
正彻认为幽玄作为一种歌体,不同于"余请体",也不是表现崇高美的"物强体",而是类似于"物哀体"。其"幽玄"论的美学属性,以"物哀"为根基,但它所展现的不是歌人对人生无常的即景式感慨,而大多融入了"本歌取"式的创作技巧,显示出女性的、梦幻的特点。未脱离人世的妖艳梦幻般现实,不仅构成正彻幽玄论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物哀是日本一种传统的美学思想,在物语文学作品中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源氏物语》就将"物哀"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两部文学作品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其中包括相似的"物哀"精神。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极具"物哀美",文章从"物相之哀感美""知物哀之感动美""生命之瞬间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日本"物哀"理念的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许多的探讨。"物哀"的层次可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通过对昭和时期以来的演歌的分析,可发现不同时期日本演歌所反映的层次各有侧重,所反映的感情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双语学习》2007,(9M):193-19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3.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14.
《徒然草》第七段所表达的“物之哀”具有特殊性,它基于对自然和人世间无常的赞美。兼好法师在表达“物之哀”这一理念中,援引了《庄子》中的相关语句。通过比较《庄子》与其注释书《南华真经注疏》的异同,论证《徒然草》第七段中的“物之哀”与庄子思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刘建房 《考试周刊》2010,(37):23-24
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的《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创作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优美的真实相结合,通过情景交融之美、物哀之美、女性阴柔之美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和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相似文献   

16.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本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的“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学感伤悲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物哀实质上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以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的诸相,物哀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本文尝试从"物哀""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及对自然物的感动"三个层次评析其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深刻内涵及成因,它具有深刻的精神源泉,体现了作者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启迪我们怎样守护生命本真状态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雪国》主题探讨,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雪国》"。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浮士德式求索,主要表现在驹子、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身上。岛村是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与净化;驹子虽生活不幸,但依然求索不止;川端康成求索的则是日本的传统美,呈现出"故乡"找寻意识,继承和发扬了物哀情调和幽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