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抄公”的新花样陈升钧“文钞公”原只出现在文坛上,可如今在新闻领域也时有此“公”出现,且玩的花样令人瞠目。那未属“辑”的东西,在署名后未出现此字。这本来不好,因为报刊给作者和辑者的稿酬是不一样的;且把“辑”抹去,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缺乏起码的投稿常...  相似文献   

2.
第9期《新闻爱好者》揭露,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的张文郁的“专访”文章:《黄河的问题大意不得》,竟是抄袭《世界经济导报》记者阮江宁两年前发表的文章,实属罕见。何谓“文抄公”?简单地说:古时指从事抄抄写写工作的人;现在指不费力气,不下功夫,抄袭他人现成文章作为已有的人.尽管各类报刊多方努力,严格把关,但不时还有“文抄公”的“作品”出现。其中原因很多,但从“文抄公”身上可以找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3.
“文抄公”不劳而获,固然可鄙。可是,“文抄公”也有“屡犯”与“偶犯”之分。报告文学《一个“抄袭专业户”》(见《野草》1986年第8期)中的“文抄公”秦汉,为了出名捞利,两年抄袭别人作品二十多万字,拿着自己的“大作”到处招摇撞骗,对这样的文坛败类应该严厉制裁.但是对于那种上稿心切的“偶犯”者,要以帮助教育为主,不一定要一棍子打懵,“再踏上一只脚”。朱伯儒同志抓到偷自己钱包的小偷之后,不是对他拳打脚踢,而是把小偷领到自己家里,进行耐  相似文献   

4.
最怕张怀庆     
据说“新闻编辑怕克里空,副刊编辑怕文抄公。”不知别人有何体会,在我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最感头痛的便是文抄公。每日伏案审稿,沙里淘金,偶或读到一篇佳作,击节赞赏之后,常常把它推上头条位置。然而过不了十天半月,便有人来信揭发,说是“抄来的”,于是我便写信把文抄公批评一通,自己免不了跟着写检讨书,违心地承认自己“水平低,识别不了抄袭的稿件。”照例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事实上半点“智”也长不了,文抄公的东西还是不时地在版面上出现,我也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水平低”。  相似文献   

5.
不承想,有人可以偷文赚取稿费为营生,更不承想,偷文已如此肆虐,无法无天。笔者写文章才几年,因文抄公猖獗,现在已不敢轻易下笔,因为每写出一篇文章,都立马被文抄公抄往有关报刊发表,其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不妨听笔者细细道来── 笔者曾写了一篇叫《“告示”违法,你可知道?》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仅笔者见到的抄袭者就有十几个,如被一个署名为“松涛”的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被江西赣江县委的潘其彪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被江西戈阳法院的金肖洪抄在《法制日报》办的《法制与新闻》杂志上发表,被四川邻水…  相似文献   

6.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7.
聪聪 《中国编辑》2003,(3):34-37
众所周知,少年儿童报刊除了具备成人报刊所具有的政治、文化、信息、商品等四个属性外,还应突出“少年儿童特性”。换句话说,抓住了这个特性,也就确定了我们少年儿童报刊的“主体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少年儿童报刊的繁荣兴旺,在数百家少儿报刊的发展和竞争过程中,大家无疑越来越重视对“少年儿童特性”的研究和探讨了。在这些研讨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少儿报刊也跟企业一样,在市场运作中应该是主动的“主体”,而决不是被动的“客体”。然而,在这样的共识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少儿特性”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方位性。  相似文献   

8.
怎样写好地区报纸评论?这几年来,我们湖北孝感报在探索报纸通俗化的同时,对评论改革也下了一番功夫。孝感地区离武汉市很近,湖北日报当天就来了,中央报刊隔天也能见到。小报自己写社论,抄抄转转当“文抄公”,不免隔靴搔痒,没人看;另外,写社论一般与读者见面慢,是“水落三秋”,不应急。这就逼着我们快上马,下决心改革评论工作,以适应当地读者接受水平,适合自己目前办报的水平。我们在1978年11月1日见报的第一篇“百字文”,是不拘一格发议论来代替社论和短评等形式的小文章,严格地说,不怎么象一篇评论。  相似文献   

9.
报刊发行大战,伴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偃旗息鼓了。“大战”的发端,自然归结到报刊大幅度提价.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如有一天报刊也仿照名烟名酒完全“放开价格”,那么“大战”将会更趋激烈.看来,非行政手段来保持报刊的发行量,已成为或将要成为“昨天的故事”了。报纸,特别是党报,一向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每年一道道征订文件。作为政治任务下达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0.
报刊发行大战,伴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偃旗息鼓了。“大战”的发端,自然归结到报刊大幅度提价。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如有一天报刊也仿照名烟名酒完全“放开价格”,那么“大战”将会更趋激烈。看来,非行政手段来保持报刊的发行量,已成为或将要成为“昨天的故事”了。报纸,特别是党报,一向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每年一道道征订文件,作为政治任务下达企事业单位,订不订,关系到政治态度问题呵!谁敢不订?但随着商品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人似乎不大听命于“文件”了。这倒不是他们政治态度变坏了,而是他们有难言苦衷。报载:大连市有一个年利润只有20多万元的小厂,几十家报刊要该厂厂长订他们的报刊。厂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说,尽管他认真负责把关,伹仍不免有少数抄袭之作“漏网”见了报。他为之感叹“真是防不胜防”。我认为这责任主要不在编者。因为现在全国报刊如林,编者怎么可能都一一浏览到呢!要根除此弊,唯一的良策是希望少数文抄公(其中有些是通讯员)自尊自爱,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做有损报纸声誉和自己人格的蠢事。殊不知抄袭之作即使逃过编者的眼睛,但滑不脱广大读者的明眸。此类事例报端披露的还少吗!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日报 “累死了,又要加班加点!”在使用方正翔宇数字报刊系统以前,浙报资料室七八人经常向领导抱怨,领导也颇为头疼,资料室的人员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以外,经常不得不加班加点,为了赶制网络新闻,甚至常常是加大夜班。而现在呢,使用方正翔宇数字报刊系统后,资料室的人员工作非常轻松,不用加班加点,高高兴兴下班去了。  相似文献   

13.
转载应承担多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魏永征先生的文章《转载失实不能免除责任》。就此文的标题来说,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正文中却说“文章内容如果对社会对他人发生损害,转载的报刊与首先发表的报刊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同等的”,并认为转载报刊应承担“审查”的责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通读全文,作者一味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对最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这样的论证当然是片面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认为,文章内容如果对他人造成损害,转载报刊应该承担责任,但只是连带责任,而不是“同等责任”。“责任是同等的”观点于理不通、于法也无…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5,(6)
报刊审读与阅读报刊叶子报刊审读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审读的基础。首先要当好一个读者,“钻进去”认真读,然后再“跳出来”审。但是,报刊审读又不同于阅读,二者的区别王要表现在下列方面:关于“读”的目的。阅读报刊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抑或为了了消遣。阅读完...  相似文献   

15.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16.
报刊征订大战年年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报刊要生存、发展,参与这种“大战”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有些报刊凭借自身的某些“优势”,搞“摊派式”征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名读者,我盼望今后,这种征订方式少之又少。而广大读者、尤其是那些将会受到“摊派”的单位,更应打消顾虑,共同、坚决地抑制这种报刊发行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7.
都说当今的报刊在担负传递信息、把握导向的任务之外,还有娱悦生活、品味人生的功能。这自然千真万确,包括我们的企业报刊、工人报刊也正在这样实践着。只是如何去“娱悦生活”,怎样去“品味人生”,因为目标的不同,追求就有了高尚和庸俗之分。(一)高尚是一面旗帜,说到底也是一个“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3月11日到1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率调研小组到上海,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等10家新闻出版机构进行了调研。12日晚,柳斌杰就报刊淘汰机制、民间资本介入出版物经营、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等问题接受了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以下是柳斌杰谈话的主要内容。报刊结构将有较大调整现在要“生”一个报刊很难,要“死”一个报刊也很难。新闻出版总署准备推出报刊淘汰机制,使得报刊有“生”有“死”。这里具体问题其实有两个:第一是调整结构的问题。正…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友》2001,(3):56
我国历有不屑作文抄袭之传统,故有"文抄公"之喻.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文抄公的解释特别加括号注明有戏谑意.戏说者,大约是为了保全一点文人的面子,但既为文抄公,在圈子中怕也不好挺直腰板的.社会发展至今,文章抄袭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品质,也涉及侵权问题了--这点众人皆知无需细说.从学术研究看,反对抄袭,实际是建立学术规则、净化学术市场的大事(是否可称市场另当别论).这就要求编辑认真把关,但更要求作者自律、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