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双线制高等教育体系是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教育体系。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及高等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上偏向普通教育,双线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因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合理规划教育体系内部结构对促进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报告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推出了我国职教改革路线图,即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并对高等教育进行双线制改革.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前移,即将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向地市级城市以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县级城市推进,所谓双线制,即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由并行的两条线组成,一条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条是应用型技术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两个教育体系应该有同等的教育地位.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提出.应将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普通教育.一条是职业教育.并应倡导两条线并行发展。为促进我国双线制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从制度和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人手.通过教育制度变迁和教育财政资源的优化.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1)以双线制教育为标准.合理规划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首先.应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体制、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几个方面认识德国的教育系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南斯拉夫进行的中等教育改革,导致了南斯拉夫全国中等定向教育体制的建立。该体制的特点是:①取消了原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完全中学、中专和职业学校),将上述学校统一改组为中等定向教育学校.②所有中等定向教育学校均采取分阶段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作法:前二年全体中学生都接受内容相同的普通中等教育,后二年根据学生所选职业实施职业教育,以便使学生作好升学与就业的两种准备。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双轨制,是指在高等教育内部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并举,平行发展的教育制度。这方面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既是党在新时期确立的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为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道路。中等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部分。就目前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尽管在各方面不可否认地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问题仍然不少,有许多问题根深蒂固。是必须真正从体制上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大力改革才可能得以解决的。本文仅就目前中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改革措施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地位.这是分析各国教育现实和相关法律法规后得出的结论.世界各国的学生们一般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后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之上的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分类.就我国情况看,<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自成体系,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的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处在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封建社会多重的特权、森严的社会等级和单一的人才选拔等制度,固化出官本位意识下的职业观,封建社会后期的人力资源浪费、科技水平落后、科技工商人才匮乏以及晚清实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教育歧视、师资短缺、生源与办学定位不准等问题都与此相关.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弘扬以人为本的现代职教观,塑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观,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双线制"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如果衔接不好,会造成二者的分离,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教育改革必须努力攻克的一个难题,这种分离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顽疾。高中和大学之间衔接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整个教育体制中高度关联性的一个战略要点,也是评价一个教育体制设计水平高低与优劣的标志之一。而衔接体制中的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之一,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这些年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越来越关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  相似文献   

11.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两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部分,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在我国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及目标脱节、教学和管理模式不一致,且这两个教育阶段缺乏互动致使我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畅。日本"高大协同"衔接模式为我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重视和加强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改革后的中等教育体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三渠道型”,即通过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中等教育。二是“交叉型”,即普通学校要进行一些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要完成普通学校的教育。三是“融合型”,即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为一体。四是“定向型”,“定向型”就是在义务基础教育后进行职业定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专科教育。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国际定位,顺应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有必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位制。要改变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将专业学位延伸到高职领域;加强高职教育各层次的相互衔接以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是与其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也要做相应的改革。本文试就目前我国中等教育改革谈一点看法.一、我国市场经济与中等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由国家直接进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旧体制,这种僵化的计划体制直接影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的改革深受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确立了特征鲜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机制以及教学培训的模式和评估标准。职业教育国家框架的建立明确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衔接关系。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的改革经验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类型结构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分化、冲突、适应和整合的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符合国情的、稳定的、多层次、多类剐和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体系,需要做到:从政策上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的自主性;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的层次结构;构建"双线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体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陈莹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4):94-100
在"工业4.0"背景下,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知识.这一变化极大地冲击了德国教育体系.由此,双元制职业教育出现了学术化的发展趋势,而高等教育日益职业化.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原则,"广义的现代职业性"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引入"广义的现代职业性",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融通,满足"工业4.0"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陈蔚  干薇 《职教论坛》2005,(24):26-28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普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发展到职业教育的渠道相对畅通,但从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一级普通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艰难,其主要问题就在于相互沟通与衔接不够.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普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发展到职业教育的渠道相对畅通,但从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一级普通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艰难,其主要问题就在于相互沟通与衔接不够.  相似文献   

20.
"半工半读"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职教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混乱.正确解读它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所谓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从广义上说,是指存在于职业教育中的"既工作又学习"或"既学习又工作"的教育形式、学习形式或教育制度.在中国,理想的"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应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实施"半工半读"教育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总和.历史地看问题,在近现代,"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本质是企业教育文化与社会教育文化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和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