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摇笔杆,做学问的人,不论是初习文者,还是文章大家,往往会以自己的作品,广泛听取批评,以求改进。有的还以特殊的、引人泞目的方法,广求意见。但其效果,有时却截然不同。这是值得深思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因直谏被贬,出知滁州,即今安徽省滁县,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事记),而其营句“环滁皆山也”,更被誉为千古佳句。而此句所成,却得益于砍柴人的提示。原来欧阳修将文章写完,抄写多份,贴于城门上,亲临现场,请过往行人修改。一天,一位砍柴人听了读到:““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便说.“文章…  相似文献   

2.
我不得不承认,在走过一段并不算短的人生路途、有过参差错落苦甜参半的生活经历后,对原来并不太介意的一个字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旷达。旷达,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对在风雨中摇晃的人生框架实在是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你心绪繁乱,被世俗搅如一团乱麻时,一把梳子会帮你梳理心丝使你得到宁贴;当你生活的独轮车崎入牛角,苦走羊肠时,一根极富韧劲的绳子会与你较劲,拉住你,把你拖出崎岖小路使你看到坎坷前面的平坦和开阔;当你为一件事烦恼不已,像鸿鸣长空,虽渐渐远去,而爪痕历历犹道于泥泽时,你会像志存高远的飞鸿,抛…  相似文献   

3.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朱元璋披阅奏折的故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收到刑部主事茹太素一封奏折,看了半天,看不出个头绪,心里烦躁,让别人念给他听。听到6337字时,仍听不出个眉目,气得他把茹大素喊来,打了一顿大板。第二天晚上,他又想起这件事,就叫人继续念下去,一直念到16500字时,才听出了个门道。原来茹大素提了5条建议,其中4条都是有价值的,可行的。朱元璋严厉批评茹大素:你讲的5件事,只用500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写到17000字呢?  相似文献   

4.
少啰嗦     
王乾荣 《传媒》2003,(9):37-37
我当过几年小编辑,看过一些来稿。我最讨厌稿件中下面的这些词。开始 例:饭后,他开始学习。 批判:学习这行为本身就包括了“开始”,所以说“饭后他便学习”就行了。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开始——早上,咱们“开始”醒来,“开始”穿衣,“开始”洗脸,“开始”刷牙,“开始”吃早点,“开始”上路,“开始”到班,然后才“开始”工作……天哪,这“开始”还有完吗?好不容易挨过白天的种种“开始”,晚上十一点了,让咱们“开始”入眠,再“开始”做梦吧。然而即使美梦中的逍遥,咱们仍然躲不开“开始”——逍遥,也得有个头啊。  相似文献   

5.
历代文人发出过许多类似苏氏的“骷髅’何样的感慨,唐朝的李华就是其中一个。在一个萧瑟的秋天,他来到昔日杀声四起的古战场,凭吊那些叱咤风云的骁勇战将,可是只见黄沙漠漠,裸露着一具一具风干在荒家野岭中的白骨,分辨不出哪一具是战将的忠骨。那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之中风度翩翩的谋臣呢?那当年披着战袍攻守兼备的一代名将呢?那趟过易水一去不复返的荆何一类的壮士呢?那踏着鼓点击节而进的长长的军阵呢?山河依旧,人去不返,一声声呐喊换成了呜咽的寒风,好像感叹绵长的岁月逝去的过于匆迫,不再有牵肠挂肚,不再有幽恨绵绵,不再有…  相似文献   

6.
清朝,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潔,人都管他中叫“罗嗦先生”。甚至他的妻子都嫌他罗嗦。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无论如何不要罗嗦。他也答应了。到京后考试完毕,当他快要返里的时候,事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吾妻妆次:前日罗嗦而令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  相似文献   

7.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8.
读史笔记     
历史上最早用纸写信的例证根据迄今查到的资料,最早用纸写信的事,见《后汉书》卷二十三注所引马融《与窦伯向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为《后汉书》作注的是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所引资料多为史家重视。这里的受信人窦伯向,姓窦名章,字伯向,东汉名臣窦融的五代孙;《后汉书》卷二十三有传。写信人马融,在汉著名经学家,《后汉书》卷六十(上)有传。马融在  相似文献   

9.
读史札记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1):48-49
人生短不了交际来往。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出了感情,成了朋友,有幸事为你助兴,有忧愁为你分忧,有疑难为你排释,有烦恼为你化解。于是,漫长人生的路途上,或在交叉路口上有为你指点迷津的,上陡坡时有助你一臂之力的,或遇风浪时有为你遮蔽风雨的,一帆风顺时有提醒你别忘乎所以栽跟头的。于是,芸芸众生中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知音,可披肝沥胆,推心置腹,穿一条裤子还嫌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像一根孤单的青藤,交上了好友,犹如青藤与青藤相遇,纠缠一起,同去攀援,互相呵护,开始枝叶伸长,吮吸阳光雨露,渐渐茂密葱茏,最后拢聚成一片人生的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0.
连续几天翻阅自然来稿,竟然没有选上几篇可用的。不是说自然来稿反映的人和事不能刊用,关键问题在于写作上的啰嚏,本来用简单的笔墨即可交待清楚,却非要来个长篇大论不可。按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一般不超过2000字,在这个范围内,编辑编稿不费什么事。可是,有些作者一写消息就是二三千字,一写通讯就是五六千字,编辑编稿等于写稿,如果不是特殊的好稿,谁也不想揽下这等苦差事。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陪不起呀!俗话说:“好话啰嗦三遍,鸣狗都不稀罕”,可见人们对于啰嗦是多么厌烦呀!说话啰嗦,人家看了会皱眉头;写文…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13.
节目主持人,可以说既是一个节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又是一个节目的积极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一身而兼二任,有时是一身兼数任。要想把一个节目主持好,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导演,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还要成为一名挑剔的观众,只有在熟谙这多重角色的各自特点时,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目前,我们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中有相当一批还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与受众的期望距离很  相似文献   

14.
读史的季节     
读史的季节张建星1没有想到在北京过这个冬天。更没有想到,年近四十,又有了一年读书时间;而且是守着京西中央党校空气和月色都很清鲜,智慧和树木都很葱茏的校园。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难道这还不是福份吗?阅读和写作,对于我是一种永远的快乐。2于是便端到《中国...  相似文献   

15.
读史以修身     
林文斌 《大观周刊》2012,(32):I0001-I0001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的每一页都储蓄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它于个人有教化之功效,于国家则有资政之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学习历史可以汲取智慧,借鉴历史能够获取力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甚至断言:“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的确,教化个人是修身,  相似文献   

16.
王毓 《档案管理》1998,(6):44-45
灯下偷闲,时常翻阅一些省内新版的县志.新版的县志内容详尽,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交通、地质、山脉、河流……应有尽有,真可谓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我曾用"十年得来终非浅,字斟句酌小百科"为题在史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字.  相似文献   

17.
王毓 《档案管理》1999,(1):37-38
陈寿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才和文彩俱佳,史称"良史之才".他著的<三国志>和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史称"四史",后世的国史著作能与媲美者不多.  相似文献   

18.
文章改易要精心──张中行先生一席谈伍立杨仲秋的一天下午,和张中行先生相约,去拜访他。中行先生已是八十五高龄,但他文章的高产,个人惊奇。近几年,他相继出版了《文言与白话》、《顺生论》《负暄琐话》及续话、三话等七、八本著作,单篇文章更是风行天下,读书人辄...  相似文献   

19.
文字与文章──日读二札惠世荣(天津商学院图书馆)一、文字文字本是一种人们日常所用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同干其它活儿一样,工具不顺手,理应坚决摒弃和改革。但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其改革在五十年代有些大的举措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却谈论多、行动少。以至于这种烦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