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中,"在"主要的用法是作谓语动词,但它已发展出了介词的用法,并且向副词演变迈出了第一步。这个过程的实现,得力于它本身的词义特征、词义发展和句法认知条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都从动词虚化而来。但有些介词仍保留有动词的特点,于是就形成了兼类现象,如“在、到、朝、向、对、比、为”等等。其中“在”的兼类现象最为明显,使用率也最高。“在”的用法和特点,还不限于介词和动词,它还具有副词的性质。如“我在工作”的“在”,就既不是动词,也不是介词,而是副词。“在”的这些性质和特点,有的同志尚未完全注意到。因此,我们觉得对“在”的词性、功能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6.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打”字用法比较灵活,特别当作为动词使用时,有很多含义。本论文从汉语中作为动词时“打”的本意,引申义,与其他动词结合后成为另一个动词,以及作为介词使用时等方面,举例分析介绍了汉语“打”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中的副词“杀”、“煞”是从动词虚化而来。从汉语史上看,“杀”、“煞”的补语用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状语用法出现于唐代中叶。从元代的材料来看,补语用法读家麻韵,状语用法读皆来韵。“杀”、“煞”有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 ,“将”的用法有 :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1.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12.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 ,英语是名词占优势的语言。在汉译英的实践中 ,汉语动词的“去向”究竟如何呢 ?本文撷取《儒林外史》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段落 ,研究了其中每个动词的英译情况 ,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由此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观察结果———汉英翻译中半数以上的动词仍译为动词 ;有接近六分之一的汉语动词略去不译或译 ;近十分之一的汉语动词译为英语介词 ;少量的汉语动词有时还可转化为英语名词、副词、甚至连接词。  相似文献   

15.
介词是英语中除冠词以外使用频率最大的词类。现代英语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介词来表示。汉语“玩”动词,英语“玩”介词。英语中单单用来表达时间的介词就有近20种,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表达时间的介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7.
“跍”是浏阳客家方言中一个特殊的词.它可以作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和副词.做介词时可以用来引进时间和处所,以及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本文主要对“跍”的来源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和用法,与相似介词“栖”和浏阳话中的“跍哒”进行比较,阐述它的动词义到介词义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