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科学教育是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灌输。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而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身心还未成熟。所以,萌发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积累科学经验必须从幼儿抓起。一、问题的提出(一)科学教育目标片面,崇尚知识的灌输幼儿教师对常识的崇尚和灌输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科学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所谓宗旨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将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教育的长期任务,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二是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三是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6.
戴伯韬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科普作家,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毕生致力于我国教材编撰和科技教育事业,是儿童科学教育的积极开拓者。他创作并编撰了大量的诸如科学小品、儿童科学丛书、儿童科学玩具制作等儿童科学文章,为儿童科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儿童科学读物编撰思想内涵丰富,既关注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注重儿童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塑造,又重视培养儿童科学实验和动手能力,至今对儿童科学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尽量缩短儿童童年期、片面关注儿童智力发展、强调教师主导等问题,未能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规律与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是不利于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为改变这一现状,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本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儿童化,即能从儿童自身发展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给予儿童自主探索的空间,关注儿童科学探索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与早期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会将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只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种倾向,与科学教育中的模拟法和类比法有很大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而利用泛灵论特点进行教学,实际上并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相反,教师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科学事实,交流与质疑形成科学认识,体验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能够科学地看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榜样,使科学教育真正达到去泛灵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考察,根据哲学重演律的观点,文章认为儿童的科学体验和学习对应科学发展的原初阶段,这对儿童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科学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儿童科学教育必须强调科学体验,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活动可以独立开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不管是教育界还是学术界都对乡村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水平,文章选择以乡村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对其科学教育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当前的乡村幼儿园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时,存在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整体认知存在偏差、科学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乡村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问题解决策略,包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利用,提升科学教育整体认知、丰富科学教育活动教学方式,以期为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水平提升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因为他相信,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儿童科学教育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大社会,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实施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严重地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未能很好地培养儿童对科学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本就缺乏科学文化的基因,而当初从西方引进科学教育时也忽视了科学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受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观念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一直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轻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今后我国儿童科学教育应充分重视科学文化的宣传,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学前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生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家庭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洁 《福建教育》2011,(10):36-39
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儿童在科学探索、体验、发现过程中师幼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儿童的个体或集体中加以传递并获得反馈,同时也包含儿童将信息、思想、情感传递给教师并获得反馈。它是儿童科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存在于儿童科学学习的每个环节,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然常识》是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课。儿童时代的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传说达尔文小时候对自然界兴趣非常大,后来成长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得到一个指南针和一本科普读物的启迪,由此成长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们知道,儿童天生就是爱好自然界的,爱对各种自然现象提出千百个“为什么”。我们如果重视《自然常识》,充分发挥它的启蒙作用,将不知会播下多少未来科学技术人才的种子;如果小学不重视科学启蒙教育,例如头几年缺乏科学教育,或者语文、数学作业过重,剥夺了儿童接近自然界的机会等等,那么,无数未来科技人才种子的生机将被窒息。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学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传递,以及未能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规律与需要的现象。事实上,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便是儿童的朴素理论。本文拟从儿童朴素理论的三个核心领域入手,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因为他相信,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儿童科学教育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大社会,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实施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王江 《早期教育》2001,(21):10-10
科学观是指认识主体对科学所持有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儿童科学教育中,教育的科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儿童科学教育向着何种目标,决定着儿童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进而决定儿童自身科学观念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论述儿童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儿童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其儿童科学教育思想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对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一是学科取向,二是生活取向。学科取向的科学教学以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为指向,教师往往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通过呈现一些典型情境或操作,揭示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目的是为儿童将来的学科性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生活取向的科学教学则以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具体科学问题为指向,从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