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屈原的心路历程,屈赋的内容和表现特征,以及相关历史与民俗知识,分析《九歌·河伯》篇的内涵主旨.认为《河伯》不是主祀天河及楚地水神,而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九歌·河伯》保存了美丽动人的上古神话;河伯或即冯夷,潜川殉道而死,是屈原的同调。作品神奇的描写展示作者幻想中与德者同游的和谐场景。建美政于人间、于郢都是作者深刻的政治诉求;美政失败后作者用决心水死以殉祖国的歌唱,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诗人的崇高形象,奠定了诗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4.
5.
《九歌》是屈原对楚国的祭歌"《九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后,改编而成的一组情致缥缈的祭歌,考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虞夏时期的"《九歌》"。《九歌》接连赞颂了楚国九位重要的神祇,若不考虑其为祭歌的背景,那它所描绘的那种"男女"婉转幽微、魂牵梦縈的情思,绝对堪称是情歌中的极品。但《九歌》中情神凄惋的"人、神之恋",其宗教神话原型确是"以美貌的女祭侍神,歌舞以乐神,诱惑上界神君降临人间,以便赐予楚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考,以美貌的女祭侍神的风俗,不仅楚国如此,齐国、陈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亦如是,且此风俗与两河流域和古代日本亦颇类似。  相似文献   

6.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作品,最难读的当数《九歌》。其原因除去字的难解外,还在于:作品中出现的“宾主彼我”之辞难辩;作品的唱法难以确定。如果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品则难以通读懂。本是一篇解读《河伯》的字。通过解读既订证了作品的唱法,又弄清了具体内容,并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其中的寄托做了谨慎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东君>一篇是否为祭祀日神,历来注家及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东君>文本的分析,以及古人对于天象的认识和祭日的礼仪,反驳了<东君>非祀日神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封泰山是中国古代极其隆重的典礼,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只是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举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随从天子参加封泰山,被视为人生一大幸运。封泰山是在泰山顶端积土筑坛,燃柴燔燎。这种典礼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泰山?刘向解释说:“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于泰山。”(《太平御览》卷536引《五经通义》)泰山何以成为五岳之长?刘向没有详论。从主峰高度来看,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居于首位。五岳主峰的高度分别是:泰山,1542米。  相似文献   

10.
《周颂》与《九歌》分别记述了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不同的祭祀特点和祭祀文化。这里从祭祀外在形式、祭祀内涵两方面比较研究《周颂》和《九歌》中的祭祀诗,主要探究其差异,最后从地域、政治与文化方面分析《周颂》与《九歌》祭祀诗的时代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2.
《九歌》是一个人神相恋的文学系统。如果按照神灵尊卑的次序加以排列,其人神相爱的关系明显形成三个阶段,这正好符合屈原变态心理中,他与怀王感情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从他敬畏怀王到相恋的过程,二是从相恋到被遗弃的过程,三是关于怀王死亡的变形描述,从中寄托他对怀王的期望。人神相恋的外衣,裹着的完全是屈原有血有肉的灵魂。他的感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委婉动人。整个作品具有永恒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九歌》人神相恋的文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是一个人神相恋的文学系统。如果按照神灵尊卑的次序加以排列,其人神相爱的关系明显形成三个阶段,这正好符合屈原变态心理中,他与怀王感情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从他敬畏怀王到相恋的过程,二是从相恋到被遗弃的过程,三是关于怀王死亡的变形描述,从中寄托他对怀王的期望。人神相恋的外衣,裹着的完全是屈原有血有肉的灵魂。他的感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委婉动人。整个作品具有永恒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5.
祭歌这种形式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卦爻辞,等到楚辞中就更臻于成熟了。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就是祭祀河神的诗歌。但它不是宫廷的祭歌,而是屈原在民间流行的祭歌基础上,“更定其词”改写成的诗歌。它也可以说是一首黄河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九歌·山鬼》所祀对象提出辨析:第一种看法,认为“山鬼”即山神;第二种看法,认为“山鬼”乃山中怪兽,物妖;第三种看法,认为“山鬼”即“人鬼’;第四种看法,认为“山鬼”乃民间传说。笔者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与《九歌》有紧密的文化渊源,甚至可以说《九歌》直接影响着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湘西祭祀不仅是服饰、祭祀展演程式、祭祀对象对《九歌》有继承,而且祭歌在内容和语言上也对《九歌》有继承。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作品,最难读的当数<九歌>.其原因除去文字的难解外,还在于作品中出现的"宾主彼我"之辞难辩;作品的唱法难以确定.如果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品则难以读通读懂.本文是一篇解读<河伯>的文字.通过解读既订证了作品的唱法,又弄清了具体内容,并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其中的寄托做了谨慎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伟大诗人屈原《九歌·河伯》这首诗清新宛丽,缠绵悱恻,在《九歌》中,别具一格,是研究屈原思想、创作方法的珍贵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诗意至今未能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解释。游国恩先生就曾痛切地感到,从来释《九歌·河伯》者“皆为模糊影响之谈》,绝无明瞭确切之解。” (《论九歌山川之神》)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九歌》它不是民间传统意义的祭歌,也不是楚国王室中供观赏的乐舞,而是诗人在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和楚王室乐舞的双重影响下,而创作的极具个性化的宗教性的祭歌。《九歌》以神灵因恋情上的失落与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步调,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竟遭疏离的悲凉情怀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的宗教祭祀为题材赋予了《九歌》中恋情诗的悲剧的文化意蕴,以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表达了其隐晦而深刻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