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从性别权利机构切入,重点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电视节目,着重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些节目进行思考和评价,并希望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1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梳理并剖析英国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家安吉拉·麦克罗比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观念。安吉拉·麦克罗比认为流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导致了女性主义的消亡,而当代性别与文化研究应当努力回归伯明翰传统,实现重新政治化。她对理论范式自身所基于的逻辑或范式的不断反思,是文化研究保持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借由1994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机,“女性主义”话语和策略被带进中国,媒体与女性的互动关系进入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研究开始关注性别意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呈现,以及媒介如何参与性别的社会塑造这一问题。性别与媒介已日渐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编辑这一期稿子的时候,北京电视台正在热播《婚姻保卫战》。小中产阶级的志得意满通过剧中对于“女权”的奢侈的“享受”,完全暴露了其虚伪、圆滑和自私的那一面。在这里,“女权”这种极其富有斗争力的思想方式,变成了哈哈一笑的夫妻斗智斗勇。庸俗化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背后,则凸显出“女性主义理论”失重空壳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媒介广告中充满了女性主义者所谓的性别陈规。认为广告将女性陈规化为妻子、母亲、美丽花瓶或工作中的次要角色从而贬低女性。强化男女不平等。本文关注性别陈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并提出了解读性别陈规的另一种视角,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性别陈规视为广告创作者的心血来潮,而且性别陈规可能是广告能为人们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微博"拟态环境"中性别形象呈现的区别,尤其是女性主义在微博中传播的前景。研究发现,两性在微博中形象的自我呈现方式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女性的弱势刻板印象没有改变。但同时,微博也可以在女性主义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易平 《大观周刊》2012,(17):19-20
苏珊· S· 兰瑟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将叙事行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式研究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就苏珊· S· 兰瑟的《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一文,旨在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非常感慨。  相似文献   

10.
严玉芳 《大观周刊》2011,(31):149-150
在美国多元化的环境史研究中,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新范畴和分析工具,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开启下,敲开了环境史研究的一闪崭新窗户。卡洛琳·麦茜特作为社会性别与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发展者,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史理论和实证研究,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广告跨文化传播效果,从所指角度来看,包括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从能指角度来看,包括不理解、理解以及误解.因此,成功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是,在受传者正常解读能指、理解广告所指,并避免文化误解的前提下,广告所指得到爱传者认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性别”作为学界的一个话题即已出现,但主要是在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电影领域。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传播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空前活跃,其作用也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达到第二次高潮。凭借着社会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逐步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诞生了各个支流学派,比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随着大众传播学理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欲望都市》是一部描述逃避现实者的完美幻想和女性主义者欲望的热门剧集。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种种争议进行评析,旨在表明《欲望都市》不仅论述了女性主义,还通过置同性友谊于浪漫关系之上的手法来体现该剧对传统异性恋规范的挑战;并且帮助我们在对女性存在的追问与诠释中,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女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知构建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时期,女性办报活动出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报刊和女性知识分子。她们以报刊为平台,摆脱家庭和地域的束缚,开始以新兴群体的面貌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知识女性群体在公共空间的集体发声的现象,推动了女性主义发展和女性人格解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曹晋  王黔 《当代传播》2024,(1):30-38
本文聚焦交叉分析模式(Intersectionality Model)与中国新媒体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研究。通过梳理交叉分析模式的理论脉络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全球实践,分析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及传播新科技壁垒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学说如何因为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与压迫性的共同关注而加速交叉融合。本文以美容院的女性美容师和医院的男性护工等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交叉分析模式所诉求的社会性别平权和社会正义怎样落实到在地经验的分析场域,力图进一步拓展汇聚中国多种权力关系矩阵的批判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