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仁爱"伦理,其本身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环境伦理.而它就集中体现在儒家的"仁"学.儒家从家的亲情开始,在家庭中培育这种恻隐仁爱之心,然后将这种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界的生命之物,进而到无生命之物.这就是儒家之仁,这样的人也就是一个仁人了.这样,"仁"就与生态环境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生态环境伦理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其实质就是生态伦理.它完全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以"仁"为其研究的核心,孔子把"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儒家学说在创立后的两千余年间,得以不断传承和绵延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不少封建糟粕,但仍有很多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孔子是最早提出教育核心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的"至圣先师",因此,以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应该是最能形成共识的文化符号和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治思想与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在于"仁"、"惠"、"信"、"义".儒家德治思想吸取时代的营养,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自由、公正等,其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儒家德治思想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5.
<正>悠悠秦淮河畔,巍巍古城墙下,古朴优雅的南京市钓鱼台小学坐落于此。学校创建于1931年,有着87年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校基于"尚勇"的教育理念,进行着智勇融合:"勇敢者中心"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溯源:我们为什么做(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历来就十分重视"勇","勇"与"仁""智"并称儒家"三达德",寄托了儒家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的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之本,"忠恕"是仁之道,"泛爱众而亲仁"是仁之最高境界。同时,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突出政治功用,植根血缘,着眼伦理本位,既"乐天知命"又注重发挥主体能力,抑制个体行为等特点,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源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完善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儒家"五常"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内容,经过孔子、孟子以及董仲舒等先贤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五常"文化中虽然存在部分封建糟粕,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其巨大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对儒家"五常"文化观进行重新解读,进一步探究其重要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是言语举止的规范,也是美的表现。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看,"礼"和"美"意义相近,都是表达人们强烈愿望,保证生存繁衍的精神活动。孔子继承和发扬周代礼乐文化,以"仁"释"礼"。"礼"是"仁"也即"人"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美。儒家经典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礼仪活动,让后人欣赏,有丰富美感。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应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展现更多的"礼"之美。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成为最为迫切的教育内容。而儒家的生态伦理里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践仁知天"的思想是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必要加大和增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逐渐养成生态人格而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学说中"仁"礼"的思想影响深远,建立在"仁"礼"思想基础上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在内心、在敬、在孝、在言行一致,从源头探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12.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义利兼顾的道德观,人我有别的境界观和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上述四观作为着眼点,关节点,突破点,根本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冀宇 《考试周刊》2015,(11):156-157
<正>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讲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很有益处。"下面我从校园文化建  相似文献   

14.
儒家"礼治"对平等、正义的理解与构想,可为解决当前中国平等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提供一种思路。儒家"礼治"精义一在于别,二在于仁,别指区分等级,仁指以他人为同类,推自爱之心以爱人。儒家认为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是必要的存在,但不平等必须合理,不能过分,故儒家又"以仁和别",意图将不平等控制在"仁"的范围内,也即,儒家认可合乎正义的不平等,但反对不正义的不平等。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对立问题的症由,不在于不平等太多,而在于不正义的不平等太多,儒家"以仁和别"的"礼治"构想,可为解决此一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学的主要思想,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的理论成果中,多处透露出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礼"观点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儒家"仁、礼"思想与霍布斯自然观之比较,认为霍布斯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思想较之中国儒家思想而更具有理性成分和进步因子。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儒家思想对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农村人口控制的途径。儒家学派以“仁”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人口思想也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孔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认为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是“仁”的根本:孔子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曾子也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  相似文献   

17.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2,(26):81-83
"仁"是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核心思想,它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仁"既有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行为。儒家仁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诗人们,而在唐宋更有着鲜明的集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代表了古代中国先贤力图建构合理的人际关系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秩序的文化努力。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仁德"(讲仁爱)为基本切入点,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美德的现代转化和传承,唤醒、激活大众特别是精英群体的善良根性——良知良能,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良好的人伦秩序,是切近而可靠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