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读阅读过一位年轻作者的著作——《我们从不是花》,书中写道"学校不是监视学生的场所,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不是监视学生的看管人,而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班主任应该用自身的学识、阅历、修养等,丰富学生的头脑.教师的眼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理想、有远见,不能紧盯分数,在班级管理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行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2.
汪红春 《广西教育》2014,(12):67-67
正赏识教育首倡者周弘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在当今的教育界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赏识教育的运用却不是那么顺利,大多数情况下,看到学生犯错误,多数老师还是会忍不住地批评教育,我自己也不例外。然而,这学期发生的一些事,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赏识、赞美确实有着意想不到的神奇效应。  相似文献   

3.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保健问题上,教师的责任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应该怎样处理,而是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做;也不是总小心翼翼"抱"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走,学会自己去保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精力、时间的付出.对待这一个问题上我们不仅仅是教师、学生懂,还应该家长理解、社会支持,因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希望.  相似文献   

5.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6.
黄丽娟 《生活教育》2012,(19):38-39
(一)有一次秋游,我带同学们去紫薇公园玩。当我们经过一个小亭子时,一个学生喊:"看!一片花瓣。"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片卷着的枯黄的花瓣随着风,在地面上一绊一绊地滚了过来,落在一棵桂花树根的旁边。我说:"这是什么?""秋菊。"一位学生马上说。"不对,这是秋菊的花。"站在我身边的一位学生说。"这不是花,而是花瓣。""对。"这时一位女生附和,"花与花瓣可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片菊花的花瓣。即使再美的花瓣,也不是一朵花了。"看着他们认真的,  相似文献   

7.
<丰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为了让学生领会"军需处长"这一人物所表现的深刻内涵,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我不是仅仅停留在线型的静态分析上,而是把学生领进课文的故事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加以理解.因为理解感悟是核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相似文献   

8.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1]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如适应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或听课教师的需要等)。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  相似文献   

9.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物理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就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  相似文献   

10.
颁奖台     
《中学生电脑》2008,(3):22-23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新的学期又匆匆而至,我们在这一个全新时段里,请思考一个全新的命题:天地生人,唯我独尊。"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请将思考结果形成文字(不超过1500字),投稿至"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课堂内外初中版PK台"或E-mail:xhktnw@sina.com。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上期的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11.
曾在一所学校看到一位老师教学《蜜蜂》这一课的场景。到自由讨论的时间里,该老师请学生自由质疑。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蜜蜂是怎样传播信息的?蜜蜂为什么飞行时是呈"8"字形的?一只蜜蜂一生会活多长时间,它会产多少蜜?……面对这些"大问号",该老师显然准备不足,出现短暂的冷场,但他还是"机智"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告诉同学们这不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眼中求知的热情顿时暗淡了下来。一些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抱怨说课堂不好控制,如完全放开来,一些学生思维往往天马行空,冷不丁地冒  相似文献   

12.
正公开课作秀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人们的印象里,一谈起公开课理应是十全十美的,否则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笔者曾请教一位省级优质课获奖的选手,他认为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而是他背后一个工作团队的功劳。简单地说,这节课不是他自己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呈现,而是一个集体的结晶,是一个"混合物"。面对这种作秀的公开课,我们必须大声说"不"并进行认真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一、拒绝教材搬运,提倡自主思考  相似文献   

13.
颁奖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新的学期又匆匆而至,我们在这一个全新时段里,请思考一个全新的命题:天地生人,唯我独尊。"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随意联想,并将结果形成文字(不超过1500字),投稿至"重庆市渝中区双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学校的走廊内有两个开放的书架,学校将图书放在书架上,供学生们自由借阅。这学期书架上又增添了许多新书,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个书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的确存在着图书摆放无序、数目不清、是否丢失不能及时掌握等情况,这也迫使我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一方面,设立书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以实用为目的,让学生随时有书可读。有的老师为了方便管理而禁止学生去碰,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相悖;另外,书架是开放的,免不了有学生将书拿走而不归还,造成书架上的书每学期都有丢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的教是暂时的,学生的学是长期的。我们要着力于为了不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教师)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要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造他自己。"又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言辞启迪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相似文献   

16.
周彬 《上海教育》2009,(2):36-37
●站在学生那边,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与理解学生的现实。 ●站在学生那边,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去塑造他。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粗放的教育,而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效应。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工作中,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一个难点话题。如何在"减负"中不"减质"呢?我想首先要理解"减负"的本质。"减负"绝不是降低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也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实施  相似文献   

18.
肖川 《湖北教育》2008,(5):36-37
前不久在《中国德育》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  相似文献   

19.
王家臣 《教师》2014,(35):8-8
正用爱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要培养孩子真诚的爱、广博的爱;要增加孩子的爱的厚度、爱的宽度、爱的长度。1.增加爱的厚度,从身边入手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是给他们讲多少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他们心中树立形象,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他们的灵魂里留下烙印。低年级的小孩子不是不懂爱,而是爱得不深,他们的爱更多是一种依恋,一种口头上的表达,一种天真的游戏。成人没指望他们给予,孩子也没有去践行的责任。这种爱是"嘴巴一张就来,屁股一掉就忘"的。"三岁看到老",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在这  相似文献   

20.
茆玉梅 《学语文》2006,(5):49-4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与一般教育家不同,他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以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关怀、人文主义精神,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个学生心灵和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他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