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念,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体分析喜剧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影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影剧电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狂欢节,其民间却有狂欢化活动。皖北农村的狂欢化活动既表现在人生大事婚丧嫁娶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既表现在村庄内,也表现在田间与河边。其意义在于挑战封建正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狂欢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引起我国学界的巨大共鸣。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可以分为民俗、文化和生命三个层次,内部包含着人神、人群及人自身的三种分立。狂欢理论与欧陆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俄国东正教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然而,中国文化与欧陆文化并不具有同构性。在东方语境中,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狂欢节,其文化更多地是强调融合而不是分立,所以在长远时间内呈现出"非狂欢"的特征。只有当20世纪中国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变时,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社会才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特征,狂欢理论才找到其应用于东方语境的最有价值的空间。因此,在运用狂欢理论时,必须要注意到不同文化语境、情境乃至环境的差异,在对话中加深对不同文化形态的理解,进而为实现新的文化形态的建构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以西方古典喜剧理论作为参照系数 ,《论语》和《孟子》中的某些故事已具备一定喜剧意识 ,可看作是中国古典喜剧艺术长河发源阶段诸多源泉中的一支小溪  相似文献   

12.
卫慧的小说展现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后现代狂欢的图景。她以欲望狂欢替代理性思考,以另类的当下体验颠覆历史传统,以颓废的时尚写作束消解审美情趣,可最终却迷失了自己,荒芜了文学的精神家园。使自己的创作理性精神缺失,文学意蕴消弭,成为了一种难以深化的自我和现实。  相似文献   

13.
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去观照当下流行的网络学,可以发现网络学具有丰富的狂欢特性:网络学具备全民性,同时还具备虚拟性、符号化特征,网络学还充满着激情的宣泄和个性张扬的狂欢气氛。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利用极具狂欢色彩的叙述,分三个层面展示了理性的迷狂,同时也宣泄出对个体和人类群体的绝望,从而在内容与叙述层面形成疯狂与绝望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通过喜剧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将喜剧人物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交织在一起,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她那个时代所不能公开表达的女性的声音,唤醒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阐释巴赫金的狂欢节笑文化理论及其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揭示了民间笑文化的重要价值。在巴赫金看来,民间笑文化的精髓在于狂欢式的笑的深刻的双重性,它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嘲热讽的笑,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的笑。由此巴赫金将喜剧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文章赞同巴赫金的观点.进而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单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对个人的生理、心理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喜剧高于悲剧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一个最具狂欢气质的作家.在莫言那里,对民间的建构是狂欢节景观存在的本质根源.莫言的小说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精神内涵上都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狂欢体.  相似文献   

19.
喜剧精神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旁观加调侃性的玩笑的态度来对待世间事物的精神。中国古代诗歌一般来说严肃性有馀而玩笑性不足,韩愈的诗却不是如此。他经常以游戏的心态来看待人间事物,所以他的诗富有喜剧精神。他的诗或纯属玩笑之作,或是玩笑性的嘲讽,或笑他人,或笑自己,即使正经之作也不时地插一些喜剧性的描写或玩笑性的句子,他的那些争奇斗险的作品其实也包含着玩笑性的成分。韩愈是一个同时具有征服意识和超脱意识的人,他的喜剧精神是由他的这种双重性格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喜剧情景构成的不谐调性入手, 比较考察了传统喜剧和现代喜剧的精神潜质与文化心理的异同, 认为主体的喜剧感生成过程中理性之“常”的缺失, 是现代喜剧区别于传统喜剧的精神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