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有关读者意识这一大众美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然后将毛泽东所阐释的读者意识同西方接受美学加以比较。论者认为,毛泽东的读者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独到贡献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读者类型的划分,读者期待视野的辩证发展以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提出了不少科学的文学理论观点,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但毛泽东的读者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超越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是当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的发展,文学翻译或者翻译文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译者和读者两大主体都在不断调整适应.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运用接受理论探讨在这个时代网络文学翻译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为学术期刊编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术期刊编辑在对文本进行二次选择加工时应以读者为中心,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只有把握好了文本创作的动机因素和文本交流的接受动机,学术期刊编辑才能搭建好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进而引导文本作者的创作,达到学术期刊整体质量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切入张爱玲小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她的创作体现出对读者接受的重视,她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接受水平、文化视域、审美情趣,但她的创作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通俗小说,而是由浅入深,在通俗化的叙述中抵达思想的深度,在大俗中求得大雅.  相似文献   

6.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影视产业能否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和高额的票房收入,片名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商业价值的实现。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观众希望通过片名了解相关剧情、主题信息、感情基调,进而决定能否以足够的热情欣赏整部影视作品。基于以好的译名激起观众观看欲望,从而获得较好市场反应和票房收入的研究目的,分析美学中的“读者接受”理论,以观众的接纳、欣赏、评判为依据和标准,围绕归化法,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探讨影视片名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读者意识是作家对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先期预设,是作家创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作家的读者意识,伴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变革而渐次萌生.冰心的读者意识是对时代要求与读者审美意识双重呼应的产物,一方面,冰心敏锐把握时代症候,关注社会民生;另一方面,尊重读者的情智和阅读积极性,以文体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情趣性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情.然而,冰心的读者意识却未能发展成明确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主体意识,呈现出主体的潜隐形态.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界的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意识确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将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间物质利益关系,是毛泽东思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童年经历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女性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了她们不自主的卑微生存处境,再现了女性封闭、沉默匮乏、依附性等亚文化群体特征;张爱玲认为女性的这种群体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甘为奴。作家这种深沉、严厉的女性内省意识,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文学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起义反清 ,顾全生存大局 ;靠拢越中政府 ,顾全发展大局 ;在越大力抗法 ,顾全国际反帝大局 ;领导台湾抗日 ,顾全爱国反侵大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认为统筹兼顾是一门领导艺术,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