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这是一个有神世界,万物在此和谐共存,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生存倍受挤压的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也体现了他坚持对诗人角色和诗歌作用定位的精神追求本质和人格魅力.学界应该关注非主流文坛、关注诗歌、关注于坚.  相似文献   

4.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5.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的书写是于坚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创作的始终。诗人在诗歌中展示生态被破坏的严重现实,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于坚用诗歌为自然与神性建立庙宇,指引人们寻找存在的依托和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格律诗“Design”是诗人探寻黑暗真理的著名诗篇,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清晨林中漫步看到“白蜘蛛托白蛾立于白色万灵花上”的情景以及沉思于这一场景的诗人的所感所悟.诗人以这三个白色意象为载体,揭示了白与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内在张力.通过文本细读,文章解读出了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际上是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一切都是上天精心“设计”的结果.在对该诗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解读之后,作者在尽量不背离原文意指方式的基础上试译了全诗.  相似文献   

10.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1.
邓彤 《现代教学》2013,(10):76-76
近日,捧读潘裕民先生的新作《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首先想到的却是海德格尔。因为潘先生在前言中有如下一番感慨:"唐朝是诗的王朝、诗的时代,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时代能够与之比肩,难怪闻一多先生称它为‘诗唐’,即诗的唐朝。每次回望唐朝,总能见到一群诗人的背影。唐朝是一个属于诗人的朝代,是一个为诗人而存在的时代。"海德格尔曾云:自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度化的理性制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世界体系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以语言认知、思考并表达世界,语言为万物命名之际遂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从而使人类丧失了对世  相似文献   

12.
在每一首元宵诗的境界里,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殷切企盼不仅因流光溢彩的元宵灯火所触发,而且往往有所寄托。诗人在投向元宵佳节的涌动的情感中,会天然地孕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会使人产生对世界万物的同情心,让人想到爱。元宵诗的创作是由于诗人在审美客体前,即“每逢佳节”之际心灵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波澜的兴起往往是来不及用理性来过滤的。  相似文献   

13.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14.
冰心小诗《繁星》、《春水》有鲜明的对话意识。“童心、母爱、自然”是冰心小诗的三大主题,也是冰心心灵世界的上帝。小诗中,“上帝”频频出现,诗人不断地与读对话。在冰心的笔下,上帝是人而不是神,他不是高悬于宇宙之巅,而是出现在平凡的人间,他就在你我身边。基于对上帝的这种人化认识,在心灵深处冰心把“童心、母爱、自然”以及读都看成是她的上帝。冰心与上帝的对话,实际是与宇宙万物的对话。一方面,冰心小诗有的采用对话体;另一方面,冰心大部分小诗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是诗人直接与宇宙的对话。对话已构成冰心小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春夜喜雨》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夜喜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字面不见“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喜”是全诗的灵魂。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接描写春雨,时值春天,万物复苏,正需要水的滋润,而雨从天降。多及时!诗人内心能不欣喜吗?在这里,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赞美春雨“知时节”:在我们渴望它的时候,它就下起来了。从而初步露出了诗人的  相似文献   

16.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于坚诗歌论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相似文献   

18.
敏感又博感的诗人,莫不多情,更且“自作多情”。正因“自作多情”,才会“误会”、“幻觉”万物皆有情,不但领诗人的情,更且以情报情,有所回应。一般诗人能赋万物以人性,已属不易,但真正“自作多情”的诗人,才能更进一步,使万物受而知报,领而知还。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之所以伟大,正因诗人将自身提高到“与自然莫逆,作造物知己”的博爱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李碧云 《英语辅导》2010,(1):201-20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古舟子咏》充满了神秘、怪诞等色彩,给读者以梦幻般的感觉,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渴望与关注。《古舟子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赏析此诗,分析诗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而解读并深刻理解其所表达的生态思想,感悟诗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诗人于坚的一首短诗《评委》,读过以后,感到这是一首针砭现实弊端又耐人寻味的好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