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和终极实体,但上帝之于人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文力图通过三位诗人“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上帝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其中潜隐的神性的“信仰之上帝”向人性的“爱之上帝”发展的宗教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购买上帝的男孩》是徐彦写的一篇儿童文学故事,讲的是孤儿邦迪和扶养他的叔叔帕特鲁普的故事。帕特鲁普在一次干活的时候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昏迷不醒住在医院,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救叔叔。于是,邦迪捏着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瓶“上帝”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专家把帕特鲁普治好。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该富有爱心,愿意为他人谋幸福,“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相似文献   

3.
“上帝死了”,人类由此跨入了一个全面设计的时代。可是人却不可避免地被抛回到对自身的询问,在人的存在中与上帝相遇。上帝回归了,人们应该通过象征语言来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4.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两个人在赶路。一个,人们称他智者,另一个,人们叫他愚者。他们都在寻找一件稀世珍宝。不知不觉中,前方没了路,于是,二人一齐跪下,紧闭双眼。“仁慈的上帝啊,指条路吧!”上帝果真来了,“我的孩子,我给你们指两条路,但要记住,两个人不能走同一条路,否则,你们将受惩罚。”上帝训诫说。  相似文献   

6.
《神曲》对上帝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的欧洲,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6,(5):28-28
一只毛毛虫向上帝抱怨道:“上帝啊,你创造事物太不公平了,当我作为毛毛虫时,又丑陋又迟缓,而化为蝴蝶以后,却又美丽又轻盈。于是我前期受尽人们的嫌弃,而后期又受尽人们的赞美,太不平衡了。”“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呢?”上帝不动声色地问道。“平均一下吧。我现在虽然丑点,但让我行动轻盈,当我化为蝴蝶后,让行动迟缓一些。”毛毛虫兴奋地说道。上帝说:“这样是好,可我怕你活不了多久。”“为什么?”毛毛虫警惕地问道。  相似文献   

8.
“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于是人们往往用“伊甸园”来比喻人间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上帝的礼物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得到的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让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