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晓荣 《家教指南》2011,(3):46-50,127,128
文章结合元代与金代文献、图像、出土实物资料等,说明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云肩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其形制源于金代,但与金代云肩相比,制做工艺及服用范围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中元代绘制的供养人画像很少,仅数十位身著蒙古族服饰的,从中只能看到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认为,敦煌石窟壁画元代供养人服饰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为研究蒙古族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3.
李波 《家教指南》2007,(1):50-54
本文主要从美的形式原理中的反复、旋律、平衡、对比、呼应、强调、层次七个方面,研究了敦煌壁画女供养人服饰形式美.  相似文献   

4.
李波 《家教指南》2008,(1):10-13
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了唐代服装款式、穿着方式、妆面流行与人体的关系.对唐代服装流行的成因寻找渊源.  相似文献   

5.
张先堂 《家教指南》2007,11(4):64-71
本文考察了古代造像供养活动的佛教经典依据,并综合利用图像资料和文献资料考察了古代敦煌供养人造像供养活动的类型,进而探讨了造像供养活动所反映的古代敦煌僧俗信徒的信仰观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6.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窟壁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供养人社会构成、供养人像的位置和排列组合、供养人题记和发愿文、供养人供奉的主尊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遗画中的供养人图像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敦煌世俗佛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养人画像为中心,就其反映和记录的敦煌世俗佛教,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敦煌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广阔的艺术天堂,其中的莫高窟壁画作为艺术瑰宝令后人望尘莫及。本文在了解并研究了关于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的同时,力求继续挖掘敦煌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发现其更多更美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9.
敦煌陷蕃前后,随着禅宗的发展及其所尊奉的主要佛典《金刚经》的传播,敦煌壁画中也相应地出现了金刚经变。第31窟南壁金刚经变的最大特征是主尊为卢舍那佛。过去学界据此将其定名为卢舍那佛,应订正为金刚经变。金刚经变的一些主要画面,在第31窟南壁大部分出现。  相似文献   

10.
敦煌是我国古代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敦煌的集中反映,敦煌壁画蕴含着丰富的古代体育文化内涵.目前对敦煌壁画的体育研究,采用图像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不仅描绘了众多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而且揭示了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然而,研究方法多元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研究内容在体育项目古今发展脉络方面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然而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其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本文以敦煌壁画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探讨了一千多年前古代敦煌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希望有助于古代环保史研究和有助于当代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大型不可移动遗址制定科学的日常维护措施对文物的长久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莫高窟壁画中普遍存在的盐害为主,通过分析壁画中盐害的种类分布以及引起盐害迁移的环境因素,加之引起环境湿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洞窟内湿度上升应当作为最主要的日常维护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龟兹石窟壁画是新疆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的汉风格壁画是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佐证。文章通过对汉风格壁画技法的分析研究,阐释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对其真实性和昙花一现的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使得敦煌曲辕犁的学术价值受到影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论证了敦煌曲辕犁的真实性,并探讨了它昙花一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敦煌佛教壁画背景中的山水画造型,不但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受后世文人思想及中原地区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造型不以单纯地描写自然场景为目的,而是追求人间与佛国精神的相互感应,用自然山川的形象符号,表现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的景观环境与无穷哲理。  相似文献   

16.
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影响敦煌大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是自然的大众知识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就唐宋间敦煌大众来讲,对于道教的信仰和理解,同样是在大众思想的层面上。由此笔者在本文中就唐宋间敦煌地区道教大众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道教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的仪式、方法、技术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祈福禳灾所依据的主要知识与技术;(二)道教的数术方伎背景,使得以阴阴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观念、宇宙的自然运行和人生祸福相同一的观念、由此决定的秩序观念,通过道教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敦煌大众普遍奉行的指导生活实际的观念,是敦煌大众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敦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三)道教建立的区分信仰者“善”与“恶”的教义、戒律、规则等,由于其与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致性,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伦理知识与思想观念,影响着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四)由道教的“承负”观念引发的道教“功德”思想及善恶报应思想,成为人们积累功德、获得福报的信仰力量,因而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基本的道教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中共有通假字31组,为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判断理解文献古义,辨清学术史上的相关论争,提供了实证材料。其中85%以上的借字除了读音与本字相同相近外,形体上也与本字相近。但在不同的卷子中本字与借字的使用并不一致,表明魏晋时期这些字的使用正处于发展演变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