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著名的喜剧诗人,他把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的旧喜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树起了欧洲喜剧史上的第一座峰巅。他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厚的人民性,诗人那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和灵活多变的喜剧手法,曾使后世的不少艺术家为之倾倒,并从中获得了有益的美学借鉴。而今,当我们依据不断发展的文学史所提供的丰富史料,站在新的文化基点上探讨阿里斯托芬剧作的喜剧性,并试图寻求新的美学启迪时,他仍然没有使我们失望。独具特色的艺术变形是阿里斯托芬构筑喜剧世界的基本方式,他的变形主要是一种“双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会饮》篇真正核心的部分是从阿里斯托芬到苏格拉底的对爱神的赞颂。阿里斯托芬的讲辞预设了“人的自然”的原初完满,认为“爱欲”是基于对这种完满的破坏,而“爱欲”的行为是希望回复到人性的原初完满的无望努力。阿里斯托芬的讲辞表达了某种“丑陋”的真理,因为他的讲辞始终与身体有关。在苏格拉底之前只有他讲出了深刻的真理,因此他才是苏格拉底真正的对手。  相似文献   

3.
喜剧之父     
<正>有"喜剧之父"之称的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生于阿提卡的库达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雅典度过,同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阿里斯托芬说,他写喜剧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理,支持正义,给人民指出教训,把他们引上幸福之路。阿里斯托芬总共创作了44部喜剧,其中,《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11部,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  相似文献   

4.
诗人阿里斯托芬约生于公元前四四六年,卒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历史上关于诗人的生平不详,少年时代大概生活在农村里,后来才移居雅典。他的剧作显示出他对农事和民间语言的熟悉,对劳动和大自然的热爱。在雅典,他受过很好的教养,对希腊的文学和艺术都很熟悉,并从年轻时起就崇尚雅典民主精神。 据说他写过四十四部剧本,但他的创作大部分己经敢失,流传至今只有十一部。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施特劳斯在《论柏拉图的会饮》中指出:《会饮》值得探讨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真正呈现了诗与哲学的争锋。以阿里斯托芬打嗝为界,后半部分针对爱欲发表讲辞的三位发言者代表了古希腊诗歌与哲学的圣殿,而本文将以阿里斯托芬、阿伽通与苏格拉底三人对爱欲的赞颂讲辞为着眼点,以《会饮》中暗藏的哲学与诗之争为基础,浅析阿里斯托芬在《会饮》篇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瑞士,有一位被认为可以和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作家)、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萧伯纳(英国戏剧家)相比美的“荒诞派”戏剧作家,他就是杜伦马特。弗里德利希·杜伦马特(1921——)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和苏黎士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曾担任过《世界周报》的美术兼戏剧评论编辑,1947年成为专业作家。他主攻戏剧,写了30多部戏剧,代表作是《贵妇还乡》(1956),其他影响较大的是《物理学家》(1961),此剧曾风靡西方剧坛。剧本描写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莫比乌斯研究出了一种能够发明一切的万能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  相似文献   

8.
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批评的标本,《蛙》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现存的所有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文学比赛,阿里斯托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诗人情怀。在最为重要的对驳一场中,从1005行到1098行,阿里斯托芬借埃斯库罗斯之口,探讨了好的诗人的评判标准、诗人语言和题材的崇高,以及诗歌对民众的教育作用等问题。本文着力于解读这近百行诗作,通过比较和引证,研究阿里斯托芬的诗学观点,探讨诗歌的教与义。  相似文献   

9.
王骥德作为明代著名曲论家,一部《曲律》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王骥德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创作过不少戏曲作品,其传奇《题红记》和杂剧《男王后》流传至今。从王氏剧作本身出发,通过分析其剧作取材与构思特点,与其《曲律》中的相关论述进行参照,旨在找出其中的异同,并联系当时的学术文化背景,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冯瑶 《考试周刊》2011,(76):41-42
托尼.库什纳是当代美国剧坛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一间叫做白昼的明亮房间》是他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优秀当代剧作。检索发现,国内学界目前尚未出现关于该部作品的评析。本文以剧作家对历史的观照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剧将历史与现实并置的平行写作手法与叙事技巧,深入探讨了作品除审美欣赏价值以外的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天才就象每个人一样,但又没有一个人和他是一样的。——巴尔扎克我们所要论述的无疑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但他绝不只是诗人;他也毫无疑问地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但他又决不只是剧作家,他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诗人”和“剧作家”;但实际上不仅是诗歌和戏剧,而且他的小说、散文、文艺批评乃至译作也都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他还远远越出艺术的领域,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硕果。对他来说开垦的结果似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垦本身;因此,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创造者。没有比这个最朴实的称呼更能确切地概括这样一个伟大的全才了。  相似文献   

12.
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得斯被誉为“舞台上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剧作家陈白麈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位擅长于写长篇小说的能手,他自己也总是秘而不宣,很怕人提起他曾经创作过的长篇小说,他曾经幽默地说:“看到这些年青时的习作,就好像看见儿时光着屁股的照片一样.”自然,这些小说在二十年代出版后,便沉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也没有提过它们了.但是,我在研究陈白麈剧作的过程中,感到这个空白点应该填补,因为这些长篇小说是陈白麈一生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现根据我的研究所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年—1906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作品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直到今天,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持续不断在世界各地上演。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易卜生共创作发表了26部戏剧和1部诗集,他的作品常被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本论文拟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剧作的梦境描写与做梦情节入手,分析两部剧作中对梦境的不同处理方式折射出中西不同社会文化氛围对剧作家的影响,而强调梦中“至情”论与梦背后“上帝”的存在又反映出二人所处文化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作为一位剧作家毋庸置疑是伟大的,但他却患有严重的“厌女症”,这从他剧作中塑造的一系列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中可以得到佐证。奥尼尔的“厌女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的产物。不幸的家庭生活经历、西方男权中心文化传统以及西方文学实践中的“厌女现象”是导致他患上“厌女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深受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影响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剧作《欲望号街车》里表达了与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极为相似的创作主题。然而,两位剧作家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各自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这两部主题相近的戏剧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威廉斯的悲剧性审美观照和契诃夫戏剧性的审美心态赋予了这两部主题近似的戏剧以相异的戏剧冲突处理方式,形成了两部戏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契诃夫与威廉斯两位剧作家不同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丰碑——长篇小说《复活》中,出色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忏悔”形象——聂赫留朵夫.二十世纪中国天才的剧作家曹禺在他的不朽剧作《雷雨》中也精湛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疚悔”封建家长形象——周朴园.把这两个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民族的、两位不同风格的作家在刻画人物心灵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从而可以深入了解两位作家对社会的认真思考和解剖人物内心的独特功力.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来,丁西林是专门写喜剧的唯一的一位剧作家。他的喜剧数量不多,题材也不广阔,却独具风格。摆在你面前的一个个剧作,就象经过巧匠琢磨过的玉石,玲珑剔透,而又逸趣横生。喜剧是笑的艺术。丁西林的笑,不同于鲁迅的致敌死命的冷嘲热讽的笑,也不同于陈白尘的辛辣的讽刺的笑。他的笑是轻松的,幽默的,虽然不乏辛辣的讽刺成分,但不象陈白尘那样走向尖刻的漫画和夸张。他的手法是写实的,于幽默讽刺的笑声中,嘲讽旧  相似文献   

20.
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能例外。主题对于电影剧作具有基础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就谈不上创作电影剧作。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经说过:“主题是一个为各种艺术所共有的概念。人类的每种想法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电影像其他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唯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如果作为电影剧本的基础的主题思想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剧本就必然要失败。”日本电影剧作家山田洋次把主题与技巧加以比较认为:“写剧本当然需要技巧,但只要主题明确,技巧所占的地位就是微乎其微了。有无主题乃是首要的,技巧的问题既不是第二,也不是第三,不妨列到第四吧。”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说得更为深刻,他说:“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尽管在过去二十年内,影片的风格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