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大唐西域记校注》提供的版本异文和佛经音义书出具的引用异文为材料,利用文献学、训诂学、辞书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唐西域记》中一些有价值的异文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2.
魏丹霞 《考试周刊》2011,(53):31-32
作为一部不朽的巨著,《大唐西域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探究了其价值,如西域政治、民俗、地理,尤其是《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史学的贡献,但很少有人探究它作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散文的角度来研究《大唐西域记》,希望拓宽散文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日本京都兴圣寺现存的<大唐西域记>抄本,并与今存的其他各种版本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兴圣寺所藏抄本为存世最早.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是一国文学中的异域形象,是制作者对被制作者文学化和社会化的产物。用佛教观念考量,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制作了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两类异域形象,它们分别具有寄托希望和质疑现实的意义,特别是乌托邦化的异域形象,从中可以反观玄奘的心理动机和初唐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唐王朝调整宗教策略、提升佛教地位具有镜鉴功用。  相似文献   

5.
《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较为突出,达到了记实和文学审美的和谐统一,代表了唐代游记文学的高度,对唐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它丰富了后世文学志人、志怪类型的叙事题材。  相似文献   

6.
《大唐西域记》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于阗的文化做了探讨,为我们了解唐中叶以前的于阗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从《大唐西域记》所记的瞿萨旦那入手,结合一些考古材料和壁画,从于阗的建国传说、佛教发展及佛教遗迹、关于于阗的三则传说故事三个方面重新对于阗文化做了考论,以求对于阗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蔡振翔 《文教资料》2009,(24):45-46
本文介绍了向达的佚文<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旨在供中外关系史特别是<大唐西域记>研究或者中国史学史特别是向达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状态形容词中“~然”式是其典型成员,具有有界性和临时性特征,主要用于描摹事物的某种状态,增强生动性和主观性。《大唐西域记》中“~然”式状态形容词在说明语篇和叙事语篇中的分布不同,是说明语体和叙事语体对“~然”式状态形容词具有不同程度选择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大唐西域记》中的时间副词“已”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对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时间副词“已”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时间副词“已”在《大唐西域记》不同语体中的不同语法特征及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在篇章结构视域下,考察《大唐西域记》138个国家总述高频名词、形容词和程式化结构形式等语言材料的运用情况,概括总述说明语体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的"七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人物组合的"七子"模式,最多传统"七位一体"的类型,但其具体运用却超越了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其所创造"七子"模式,一是"七"分而为"一"与"六"对立型,二是"一"与"六"合而为"七"型."七"之为数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一大关键.其文化渊源乃在<周易>"七日来复"之道和佛教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神魔小说《西游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彰显了佛教教义——心性修炼、因果轮回、涅槃永生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体现着他对佛教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从"成人童话"的特点出发,选用了大量的杭州"儿尾"方言,特别是还重点地运用"耍子儿"这一富有代表性的"儿尾"方言,从多方面来描写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西游记》所体现的潜在的崇武意识,认为这种意识弱化"尚侠"而强化"崇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它受到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时代观念的三重制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运用杭州“儿尾”方言描写了。红弦儿”、“女孩儿”、“小娘儿”等众多的“孩儿”形象,创造了一个“孩儿世界”。又描写了如“猴儿”、“鹿儿”、“兔儿”等走兽类动物;“麻雀儿”、“鹰儿”等飞禽类动物;“啄木虫儿”、“苍蝇儿”、“蛾儿”等昆虫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19.
李鑫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55-157
从大乘佛教"二觉"观念出发对《西游记》文本进行解读。认为《西游记》既在整体构建上体现了"二觉"观念,也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二觉":即取经队伍对妖精和现世统治者的"觉他"和取经队伍自身的"二觉"。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七作为一个受到世界各民族普遍尊崇的神秘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上的母题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七还不能说是圣数。在《西游记》中,“七子”模式也并非主导模式,而且“七子”模式的组合也并非都是“一”与“六”的对立统一模式,还有“三”与“四”和“二”与“五”两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