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已成为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要求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出现了取消统一高考甚至要求取消高考的主张。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高考改革有其“变与不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对于高考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准考证作为考生参加高考的唯一凭证,是高考制度的一个实物缩影。本文依据准考证上的关键信息,旁及相关的一手档案文献资料,从高考科目、高考时间、高考日期三个维度对70年高考制度的变迁展开探讨。70年来,保证人才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是高考科目改革的核心要义,从分科考试走向选科考试体现了兼顾二者的不懈探索。高考时间从逐步增加走向科学合理,但由于高考时间缺少明文规定,1978年至1979年部分省份曾出现高考时间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文革”前高考的开考日期变动不居,恢复高考之后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高考科目调整属于高考内容改革,触及高考改革的核心领域,牵涉面、覆盖面比较大,在改革中往往会呈现反复和曲折的特点。而像高考时间、高考日期等规范性改革属于高考形式改革,主要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呈现逐渐走向稳定和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考录取现场是啥模样?高考录取怎样进行?……对每一位高考考生和关注高考的读者来说,高考录取现场无疑有些“神秘”,高招录取究竟怎么样进行更是他们最想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4.
高考作为从中学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注意,也集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意见和期待.目前的主流改革思路为对高考技术进行修补的渐进性改革,没有在高考基本观念、基本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的打算.这种思路没有体现出高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映了国家高考认识的"保守",有必要进行反思.对国家的高考认识进行重塑,标志着国家高考方向的转变及对传统高考观念的超越,其内容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国家决策者明辨是非,分清真伪,以超常的境界、胆识和勇气,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使高考走出"工具论"的逻辑,为高考和教育提供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引导,促进教育的实质性进步.重塑国家的高考认识,关键是要转变国家领导层的高考观念,因为我国高考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是要由他们来主导或领导的.而由他们主导的高考改革,才可能达到"拨乱反正"、"重整教育纲常"的效果.国家高考认识改变所带动的教育制度及社会风气的改变,可能会重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的"中兴"景象.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考研究对高考育人功能这一概念的讨论不够充分。对高考育人功能概念作理论探讨,不仅能丰富高考理论,而且有利于指导现实中的高考改革与发展。文章对高考育人功能作了定义,分析其自由全面性、引导性、公平性三重内涵,利用划分的逻辑方法明确高考育人功能的外延。以政策过程角度分析,高考育人功能由高考育人目标、路径与结果三个部分构成,通过辨析高考育人功能与高考功能、高考育人导向(价值、意识),可以进一步澄清高考育人功能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的五省区《高考新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高中课程改革推动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其设计思想虽然受发展变量的影响,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人们的主观愿望总希望能够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契合,但高考改革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审视新课程高考科目的改革,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只是高考改革的一方面,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内容改革。  相似文献   

7.
异地高考本身属德政,但高考招生指标调节难解京沪等地不敢开放问题,比异地高考更重要的是异地中考,比异地中考更关键的是异地教育。浙江、江苏、福建等人口输入大省异地高考门槛虽低,但实现的关键还在异地中考及异地教育。过于细碎的异地高考政策会导致混乱、不公、寻租、限制流动自由等弊端,且效果有限。结合以统一高考等,庶几可匡异地高考之失。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提出并论证高考改革的原则,既是对高考理念和其支撑性理论的一个解读,也是对高考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的一种诠释。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未来高考改革都需要始终遵从的,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多元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在今后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9.
高考试题通常具有很好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处于改革之际的近几年高考试题更具有比较明显的导向性,高考复习中,必须观察高考命题的变化,并整合到学习中去.2004年全国高考(旧)数学试题有多道重点题与往年的高考题有重复或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摘来做一比较,对研究高考提高高考复习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附加疑问句是中学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点之一,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为了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掌握这热点,现结合近年来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对于全国普通高考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在高考试卷中体现出来了.随着近年来对高考改革的呼声逐渐升高,教育部从1998年起就对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对高考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大的改革背景下,全国高考物理在遵循“保持稳定,坚持改革”的指导原则下成卷,经实测后反映及数据来看,得到了广大中学界的好评,达到了命题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200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群体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反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的了解程度很低;二是大多数农民工对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存在较大异议;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表示会尽最大努力使孩子留京高考;四是农民工大都认为异地高考政策不能很好地解决高考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南新课程高考从方案研究到实施,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颇具意义的过程。民主决策,务实稳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海南新课程高考方案的追求。2007年的海南新课程高考仅仅是一个开始,关于高考的研究与改革,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4.
回顾往年高考是备战来年高考的极好策略。2006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这17套试卷是备战2007年高考的宝贵财富。说其是财富,绝不仅仅是指17套题是很好的练习题,更是指我们可以从  相似文献   

15.
高考完毕,有学生出考场就会发出"我参加了假高考"的感叹。听到这样的感叹,倍感心痛的认为他们不是遇到了"假高考",而是学了"假英语"且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年无用的"假复习"当了一年的"假高三学生"!我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假"+"名词"是用来表达某个事物最终的功能或者人们体验了某个事物得到的结果和感受与人们对这个名词最初的期望不一样才能称之为假。高考断然不会有假,即使考生认为高考是假的,现实是他们的命运也是要由他们认为的"假高考卷子"来决定,所以,没有"假高考",只有"假备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中,高考是实践,考前复习是否真实有效就是需要被检验的真理。真心希望少一点"假备考",少一点对高考的茫然未知,师生多一点考前考中考后"全在意料之中"的轻松,淡定和自信!  相似文献   

16.
2013年高考的大幕虽已拉上,但还清晰地记得,高考英语一结束,江苏沸腾了,社会上对今年的英语高考试卷的议论颇大,仔细分析试卷,发现高考试卷留给我们很多值得研究学习的地方,下面是本人分析今年高考试卷后的一些想法,希望能为下一届高考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的宁、鲁、琼、粤四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已制订出台,作为制度安排,有其预设的期望,但实际效果将是各方博弈的结果。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只是高考改革的一方面,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内容改革。2007年四省区高考命题能够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及“能力立意”的思想至何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考复习中的“热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一是指高考命题几率较高的历史事物。热点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可以说热点复习的效度和准度,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7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 是诸多论者没有区分高考与统一高考。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几乎没有 人认为在教育或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 判,实际上是对高考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以"存在四大误区"为由所指责 的对象,应是统一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制度;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 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1992年以来我国高考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关于高考研究领域内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我国高考研究的热点聚焦于高考改革、高考试题和教育公平等领域,新高考、新高考改革、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高考研究的前沿话题,尤其是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志愿填报等方面的改革需在实践中反思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