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史上,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胜利。而第二次战争——抗日战争,其结局恰恰相反,中国胜利,日本失败。通过对两次战争的比较分析,可以给中日两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来,中日之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1895年间的甲午战争,另一次即我们普遍称作的抗日战争:始自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直至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中日之间的这两次战争,对日本来说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两次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争虽早已结束,但因日本的侵略及罪行而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延续至  相似文献   

3.
论对日民间索偿的法律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民间索偿^①问题直至今日尚未解决,其中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关系到相关的法律问题。针对日本国法院驳回中国战争受难者起诉的一些主要理由,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对个人起诉日本国的主体资格、日本国的国家豁免、诉讼时效和条约解释进行分析和论征。战争引起的受难者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依据,日本国政府应承担对中国战争受难者的赔偿。同时,也可以通过外交保护的措施解决对日民间索偿问题。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赔款数额问题,主要包括日本在战争中消耗的军费开支、中国的实际支付、日本实际接收等几个环节。不论哪个环节,中日学者之间一向存在较大分歧。对中日两国现存的相关档案文献和主要论著进行分析考释,对已有的几种学术观点及依据予以深入讨论,结合战争前后与赔款有关的几种货币兑换关系的考察,综合考虑战争前后日元的币值变动,日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5,(9):87-92
《申报》是中国近代具有相当影响的报刊,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其报道内容除中日双方战场交战情况之外,还对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的诸多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主要包括日本国内的军备情况、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情况,日本国内的社会乱象和存在的弊端等情况、以及寓居日本的中国侨民情况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集中报道和关注日本国内的情况。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对我们从多维的视角,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解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以及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中日两国都没有忘记那场改变中国和日本历史进程的战争。日本并未从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反而有些人称那场战争是"非计划,非预谋的突发事件",认为日本进行的是一场合理的战争。一些极端分子还纷纷进入靖国神社参拜--包括甲午战争时践踏中国国土、蹂躏中国人民的"皇军"之鬼魂。过去,国人曾一再谈及甲午启迪,以警示人们,但在面对日趋恶化的中日关系的现实状况,甲午战争给人们的历史警示和告诫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使用华工的决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强掳中国战俘和平民到日本当劳工 ,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适应其扩大战争需求而确定的一项罪恶政策。卢沟桥事变后 ,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青壮年被征入伍参加侵略中国的战争。国内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劳力日益匮乏 ,为了保证战争所需物资的供应 ,首先在 1938年 4月 1日公布 ,5月 4日开始实施了《国家总动员法》 ,对国内的劳动力实行全国统一调配和管理 ,将国内的军工和非军工生产纳入了战争轨道 ,一切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成了一个“兵营国家”① 。《国家总动员法》对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二是因侵略战争引起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屡掀波澜,与日本朝野在政治上的右翼化倾向密切相关。现行国际法的原则和惯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学依据。对日索赔的“法庭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决不应再言放弃。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延缓了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的抗战对于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并且,中国人民的抗战也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抗德战争和英法美的对德、日战争。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前日本对华谍报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战前,日本方面不断加强对华谍报活动,随着战争准备的步步升级,谍报活动愈演愈烈,对日本战胜中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之友》2011,(9):53-54
1945年12月27日,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菲律宾等1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成立,作为战后对日索赔以及对日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了使受害国尽快得到赔偿,而又达到限制日本战争能力复活的目的,同盟国确定的索赔方案是以实物的形式充赔,拆迁日本的战争工业设备。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蔑视和敌视是逐步强化超来的。主要是近代日本从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的胜利中获得了自信,并急剧膨胀、恶化的结果。既有日本国家的宣传、教化,也有日本知识界的推波助澜。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体现在中日国家交往中,还渗入到日本国民的潜意识中,成为日本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识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是复杂的、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郑应芳 《中学文科》2009,(15):44-45
甲午海战中日本倾全国之力和中国的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双方的影响都很深远。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同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都带来极大影响,对中国而言无疑影响是负面的;对日本来讲虽然表面上是获利者,但是也有损失,所以甲午战争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集结部队,向驻守在闸北宝山路和八号桥的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战,淞沪战争揭开序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日淞沪战争正式发生在8月14日。一、“虹桥事件”——日本增兵上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北平、天津等华北地区,近卫文麿内阁批准日本军方提出“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的速战速决计划,日本悍然决定全面侵略中国。7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用于侵华战争,要用武力灭亡中国。8月7日,日本政府又召开四相会议,根据  相似文献   

17.
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国策发展的必然产物。1936年8月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和四相会议制定了把中国变为日本附庸的政策,1937年8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标志着日本政府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14年侵略战争中,日军占领中国半壁河山,粗暴践踏国际公法,犯下了战争罪的全部罪行,即破坏和平罪、常规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屈辱。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正处在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瓜分危机更加严重,国家民族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相似文献   

19.
自1940年3月至1945年8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其经济实力,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实行了战时经济体制。所谓战时经济体制即1943年1月9日汪伪政府向英、美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后使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的体制。汪伪政府在日本主子授意下,颁布了《战时经济政策纲领》,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经济统制。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汪伪政权的性质及其殖民地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一年之间就侵占了半个中国。太平洋战争和大东亚战争激起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坚决反抗,特别是华北军民在敌后给其有力的打击,威胁着日寇在华北的统治。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日寇除进行政治压迫、军事进攻、外交讹诈外,还利用宗教进行欺骗宣传,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破坏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本文就此问题略作探索。一日寇对华北中华基督教团的控制和利用是由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