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教学》2007,(7):73-74
在具体构建学校教研文化的进程中,我校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师与课程、教师与课题、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和教师与学生间的“六种”相互对话的形式,打造自由交流、百家争鸣的“对话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精神实质是不同因素之间处于一种良性平衡的理想状态。和谐文化视角下的课堂,应该是课堂诸要素融合成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的共同体,是各要素和谐共存所呈现出的境界。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今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教学评价“百般呵护”……的确,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其精神实质是不同因素之间处于一种良性平衡的理想状态。和谐文化视角下的课堂,应该是课堂诸要素融合成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的共同体,是各要素和谐共存所呈现出的绝妙境界。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今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教学评价“百般呵护”……的确,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开始和不断扩大,“百家争鸣”变为“两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原初理论设想以及毛泽东与知识分子的认识分歧是从“百家争鸣”转变为“两家争鸣”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屈原理想人格浅谈叶新源,钟家莲春秋战国时期,是人格意识觉醒的时代。先秦诸于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在探索变革社会、治国安邦之策时,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一时间,众说纷坛,百家争鸣,热闹...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研究中,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理解和观点上的分歧。本着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方针,不同的观点可以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讨论或交锋。学术讨论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的论证和论据增强说服力。要避免或减少主观武断,避免或减少对前人和今人理论观点的误解或曲解。讨论中对有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应有统一的口径。否则,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会使讨论陷入无序和混乱状态。一、要把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同其他涵义的“价值”概念区别开来劳动价值论所讲的“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的价值,是…  相似文献   

7.
“百家争鸣”式的数学课堂是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争论为核心,建立愉悦的课堂气氛,“活跃、乐学”为特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为目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的新方法、新问题,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物质异同说在唯物主义哲学中,“存在”和“物质”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时还相互等同的哲学范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关系或意义上,“存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致。比如,在“现实性”的意义上,“存在”既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  相似文献   

9.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散文品美     
思辨美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像朝暾般问世。它们虽然与哲学、宗教、历史等杂糅在一起。但依然有着文学生命力的光芒。“老庄”“孔孟”等不同范畴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其原型、思想和个性风采构成了汉学意义上高不可及的审美范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文坛掀起了“寻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争鸣,这是值得反思的。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素质、道德规范等等,但千百年来,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汇集成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然而,这些东西能否作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所寻找之“根”,“寻根”文学的效果又怎么样?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基础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语氛围。  相似文献   

13.
对于百家争鸣,学术界一般都从阶级关系、政治倾向进行研究。本文在同意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当时华夏文化圈内部存在着不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诸子百家的争鸣是不同区域文化在接触后的冲突,而争鸣中各家的相互吸收则表明不同区域文化在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家争鸣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西汉中期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是在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原创性,应用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大量的研究内容相互重复,边界模糊;大量的研究成果互相雷同,我中有你。与数以千计的其他成果相比,教育教学研究所应该产生的实际效能远未实现,笔者就此提出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忌”。一、忌经院式的“空手论道”改革的时代是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先导来指导实践的,同样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也企盼着教育理论作指导,否则我们的实践就走不远也走不快,甚至还会走迷了…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1956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它的基本点就是在人民内部发扬社会主义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流派可  相似文献   

17.
美日法三国学制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的专家杨思伟(台湾师大进修部教务组主任)指出,美国学制决定权下放地方,因此呈现各州百家争鸣的情况,即使是毗邻的两个州就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学制,日本则与台湾地区的现行“六三三”制相同。强调“能力主义“的法国,基本上采取“五...  相似文献   

18.
西方油画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大潮在中国的涌动而逐渐地传播开来的。经过第一、二、三代油画家的努力,中国油画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中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学术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油画地方语境的不同。中国油画地方语境存在着差异的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促进学术繁荣,这里发表蔡贵华、丁晓山二位学者对《读整理本<藏书纪事诗>书后》一文中有关问题的学术探讨。两位学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精神,确应提倡和学习。编辑部欢迎读者对我刊所发表的文章进行探讨,并竭诚为学者们进行学术探讨服务,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学术探讨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百家争鸣”的局面初见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是指当时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本文拟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作一个全面分析,以期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1.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使得一些人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