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个青铜器。然而,随着青铜器发掘数量越来越多,考古学家通过对众多铭文的解析和对比,对“司母戊”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后母戊”更显合适。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司母戊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纠正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在这些词中都有“鼎”这个字。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皿,常借指王位、帝业。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工艺极高超的青铜鼎就是后母戊鼎。后母戊鼎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的镇国之宝。  相似文献   

6.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7.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附近出土。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千克。鼎外观庄重大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从铸痕观察,司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外,鼎身其  相似文献   

8.
“戊”字音wù(务),四声,是天干的第5位,古汉语有“戊夜”一词,即指天亮前的五更时分。天干的10个字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音guǐ,鬼)。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将其用来表顺序数。另外,商王为祭奠其亡母戊氏而铸造青铜器叫“司母戊”。“戌  相似文献   

9.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0.
正"两强"能"鼎立"吗?鼎,就是古代的锅。鼎演变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始于夏禹。鼎小者,仅可置于案几;大者,如后母戊鼎,重达8 7 5公斤,是鼎中的巨无霸。鼎有足方能立。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谁也没见过两条腿的鼎——那样的鼎是立不起来的。鼎大多是圆鼎,三条腿,所以才有"鼎立"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鼎立"的释义是:"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 2 4页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据近期有关考古资料表明 ,这句话并不准确。《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记载 :“司母戊鼎…… ,高 1 3 3米 ,长 1 1米 ,重 875公斤。”而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 12期所载徐卫民《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一文记载 ,秦陵出土铜车马一号车 :“通长 2 2 5厘米 ,高 15 2厘米 ,重 10 61公斤。”二号车 :“通长3 17厘米 ,高 10 6 2厘米 ,重 12 41公斤。”而“经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 ,铜车马系用锡青铜铸造。主要成分为铜、锡、铅。”它…  相似文献   

12.
安阳,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神奇的辉煌。这里诞生了可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洲玛雅文字媲美的甲骨文,诞生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诞生了风靡世界、博大精深的《周易》,诞生了美丽动人的“玄鸟生商”的传说。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3-53
问:《世纪宝鼎》(义务教育第12册第23课)一文中说“鼎”是“一种重要礼器”,是“吉祥物”。为什么“鼎”具有这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牧《阿房宫赋》揭露秦始皇挥霍无度时用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话,这里全是名词的组合。在古代文选(如《古文观止》)中一般注为“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冯其庸《历代文选》注释为“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部编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2008,(6):50-50
问:“鼎”字是《世纪宝鼎》(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23课)中的生字,对于这个字的结构,参考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上下结构,有的说是半包围结构。请问:应当怎样分析“鼎”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重量之重,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关于该鼎的重量,历来都写作875公斤,几成定律。但中国计量科学院最新称量的结果却是832.84公斤。为什么鼎会由重变轻了呢?这还要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谈起。  相似文献   

17.
说“汤镬”     
汤镬,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汤,古代是热水的意思,与现在菜汤的“汤”意思差距很远。镬,是一种无足的大鼎,类似于现代的大锅,鼎与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淮南子·说山训》篇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的话。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颜师古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镬”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后来也作为一种刑具。汤镬这种酷刑是把犯了死罪的人投入滚烫的水中煮死。汤镬也叫做镬烹。《汉书·刑法志》说:“有凿颠、抽胁、镬亨(烹)之刑。”颠,是头顶。胁,是腋下肋骨。亨即“烹”字。我们大家熟知…  相似文献   

18.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请看两组教例: 一、《鼎湖山听泉》的导入 A老师 师:(在黑板上书写繁体的“鼎”字)这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称量之重、造型浑厚、气魄雄伟等特征,集中表现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超高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并被广泛写进历史教科书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