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Ⅱ首先是保持了相对稳定。如题型结构继续保持选择题(单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两大基本题型;历史选择题为12题48分,非选择题单科题1题32分,综合题一题历史部分20分:坚持基础考查与思维能力考查相结合;基本不将“实质”、“本质”、“根本原因”等词汇用于选择题中;难度系数变化不是太大;适当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心时事;问答题材料化等。  相似文献   

2.
组合选择题和一般选择题一样 ,都由题干和题枝两部分构成 ,但是组合选题的四个备选题枝是由多个 (至少四个 )小选项排列组合而成的。对于组合选择题 ,一般的解法是 :逐一审查各个小选项得出一组合枝 ,再拿这个组合枝与预设的A、B、C、D四个题枝相比对 ,如果和其中一个完全吻合 ,就算是选出答案了。这样做题费时费力 ,且准确度差。因此 ,学生对解答此类选择题感到十分困难。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捷、准确解答组合选择题的方法———“三排除法”。1.排含错法在众多的小选项中 ,总可以判断出一个是错误的 ,如果在四个备选题枝中有一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3.
做历史题要有审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审什么,如何审.本文结合近年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历史选择题题例,提出了历史选择题要审"题眼"、审"时间和空间"限制、审"指向"、审"干扰项"等四个方面的审题方法,以期对于学生提高历史选择题审题的能力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减少学生因审题不当而造成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今年高考综试卷(本刊:全国卷Ⅲ)中历史选择题共有12题分别考查了珠江流域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及中日关系三大主题。从学生们考试的情况得知历史选择题全对的不多,大多错一至两个,主要集中在第13题、14题。在此有必要作些反思,能对今后的复习备考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选择题与去年相比在题型与题数上基本稳定。主要涉及历史上对西南地区的管辖,东汉及唐宋时期的文化,中国的主权及外交等内容。从考后的情况来看,12道选择题得分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第13、15、18题错的较多,为了今后的教学和备考,对历史选择题浅析如下。第13题正确答案为 C,而错者却误选为 D。第15题正确答案为 D,而错者误选为 C。这两道题的错因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不透彻,该记忆的知识没记住。但也有不同之处,第13题涉及教材的小字内容,考生平时注意大字部分的叙述,也注意“滇  相似文献   

6.
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第41题.可以说是自2007年开始新课标高考以来,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命题的一次重要改革,各方好评如潮。首先,此题“短小精干”.材料较少,问题只有一个;其次,“一问多考”.考查了学生多种学科能力(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调动和运用知识、史论结合、审题表达等能力):第三,答案开放,即此题实际上有几种答案。...  相似文献   

7.
研读2006年高考单项选择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是针对学生解题的思维定势所出的“陷阱题”。这些“陷阱题”常常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易混点,或者通过一些句型结构、搭配等干扰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错选答案。本文拟通过今年全国及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探寻命题者常采用的思维干扰手段,以帮助同学们识别干扰因素,理清句子结构,从而避开“设题陷阱”,提高分析试题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今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共有12题,貌似简单,却绵里藏针,稍有不慎,就会误选.在学生估分的过程中,我发现选择题第17题、23题、26题、27题错得较多,在此有必要作些反思,好对今后的复习备考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申姣英 《中学文科》2008,(6):144-145
随着历史高考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考查的转变,历史选择题设计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比重加大,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的测试。这不仅体现在主观题的测试中,选择题也加重了考查比重。现以2007年高考历史题为例谈谈此类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0.
吴士雄 《中国考试》2005,(10):40-41
据笔者抽样调查,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的12道历史选择题中,出错率最高的是13题和18题。(这是笔者直接调查本地的近百名考生并和使用本试卷的外省市同行沟通信息后得出的结论。)这两题的错选,暴露出部分考生在历史学习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不约而同”的错误做法和考场上的“不约而同”的错误思维,引人深思。下面先让我们看这两道试题: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高考综全国Ⅰ卷的12道历史选择题中,出错率最高的是13题和18题,这是笔直接调查本地的近百名考生,并与使用该套试卷的外省市的中学教师沟通信息后得出的结论.这两题的错选,暴露出部分考生在历史学习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不约而同”的错误做法和考场上的“不约而同”的错误思维,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陈建云 《新高考》2006,(3):26-27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是从因果角度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主要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义进行了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影响”、“最重要的结果”等。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技巧和丰西策略是:  相似文献   

13.
税光华 《历史学习》2010,(11):34-36
胡玉娟老师的“史学理论悄然入题一2010年新课程高考题例谈”(《历史学》2010年第9期)一文从“史料运用、史学新观念、历史分析法”等角度阐述了史学理论在新课程高考题中的体现。但笔者在分析近三年来的高考选择题时发现:由于史学理论型选择题和传统的史料型选择题一般都以史料作为题干,二者在出题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高考选择题多以代词“这”进行设问,如“这反映了”、“这种思想”等等。笔者统计:2013年新课标全国II卷12道选择题中以“这”字设问的试题共9题,比率为75%:解答“这”字设问的试题,我校高三文科实验班学生的答错率高达39%(2013年11月测试)。师生总结分析这种高错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混淆了不同选择题设问中“这”字的代指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的数学检测中,经常听到老师的抱怨“这种题目已讲过许多遍了,学生还是错”和学生的无奈“我一听就懂,可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大概有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讲解、题目难等诸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关键原因之一.本文拟从一道选择题的教学谈一点个人的试卷讲评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题趋于规范。题型、题量和分数结构合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渐趋向少考查机械记忆的纯语言知识题。试题选材具有时代感,语言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试卷一般分三大部分_____听力测试、书面测试(选择题)和书面测试(非选择题)。随着英语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体现英语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理念.非选择题的份量以后会逐渐增加.考试题型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社会中考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二是材料题,共50分。材料题也称主观题,它形式多样,有文字类材料题,有图片类材料题,有图文混合材料题,体现出当今课改大潮下命题人对命题技巧的探索,试题和答案注意“求新”、“求变”、“求活”,这就对学生的灵活迁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与文字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考生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如果能从答题技巧方面再找一个突破V1,对提高成绩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历史中考试题出现得较多的题型主要有六种:填充题、选择题、识图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一是填充题。这是中考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有些地区将其改名为“填空补缺”,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定项选择题是选择题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试题。在每个不定项选择题的四个选择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一项。该题就不得分。它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水平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试结合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部分选择题和各地高考模拟、联考试题中部分选择题,就不定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谈点粗浅的认识。根据不定项选择题编制特点、试题类型,结合应试实际,以高考试题为例,我认为,解答不定项选择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正法,即选出题肢与题干相一致、相吻合的正确题肢;另一种是排除法,它包括排谬法、排异法、排乱法、排重法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应试时,常用的方法多为排除法。一、排谬法所谓排谬法,就是指在题干为正向选择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0.
一、让课堂环境“和”起来,增进学生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 今天的新课标就是要摆脱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做到“八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学生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允许学生提与本课相关好奇心的历史问题;允许老师讲课的语凋是询问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